文件系统

ok6410 uboot os 文件系统 流水灯

╄→гoц情女王★ 提交于 2019-12-04 11:08:53
飞凌OK6410 开发板简单教程 安装交叉编译器编译器 cross-4.2.2 -eabi.tar.bz2 mkdir /usr/local/arm chmod 777 /usr/local/arm //赋给最大权限 tar jxvf cross-4.2.2 -eabi.tar.bz2 解压得到文件后 cd /usr/local/arm/4.2.2-eabi/usr/bin 看到编译器所在的目录 进行环境配置 参考 http://my.oschina.net/u/274829/blog/181536 否则会出现: 内核编译出错 arm-linux-gcc: not found 编译uboot tar zxvf uboot1.1.6.tgz //解压源码 得到uboot1.1.6目录 make clean //清除 原来生产的文件和中间文件,不会删除源码和配置文件(可以运行下) gedit Makefile //找到与开发板匹配的配置选项。如forlinux_nand_ram128.config make forlinux_nand_ram128.config //配置环境 make //得到uboot.bin 编译内核 tar zxvf linux-3.0.1.tar.gz -C /forlinux (-C 指定解压目录) //解压 cd linux-3.0.1 //到解压文件目录

Linux文件系统基础——块、i节点

会有一股神秘感。 提交于 2019-12-04 08:47:32
linux文件系统是Linux系统的心脏部分,提供了层次结构的目录和文件。文件系统将磁盘空间划分为 每1024个字节一组,称为块 (也有用512字节为一块的,如:SCOXENIX)。编号从0到整个磁盘的最大块数。 全部块可划分为四个部分,块0称为 引导块 ,文件系统不用该块;块1称为 专用块 ,专用块含有许多信息,其中有磁盘大小和全部块的其他两部分的大小。从块2开始是 i节点表 ,i节点表中含有i节点,表的块数是可变的,后面将做讨论。i节点表之后是空闲存储块( 数据存储块 ),可用于存放文件内容。 文件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是十分不同的,逻辑结构是用户敲入cat命令后所看到的文件,用户可得到表示文件内容的字符流。物理结构是文件实际上如何存放在 磁盘上的存储格式。用户认为自己的文件是边疆的字符流,但实际上文件可能并不是以边疆的方式存放在磁盘上的,长于一块的文件通常将分散地存放在盘上。然而 当用户存取文件时,linux文件系统将以正确的顺序取出各块,给用户提供文件的逻辑结构。 当然,在linux系统的某处一定会有一个表,告诉文件系统如何将物理结构转换为逻辑结构。这就涉及到i节点了。 i节点是一个64字节长的表 ,含有有关一个文件的信息,其中有文件大小、文件所有者、文件存取许可方式,以及文件为普通文件、目录文件还是特别文件等。在i节点中最重要的一项是磁盘地址表。 该 表中有13个块号

浅谈linux性能调优之三:分区格式化之前的考虑

我的梦境 提交于 2019-12-03 01:47:42
有这么一种特殊情况可能在生产环境下发生:系统的某个ext3文件分区,当用户往此分区上写文件时,提示磁盘空间已满,但用df -h命令查 看时发现此分区磁盘使用量是60%,请分析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什么导致的,答案是inode已经耗尽! 为什么呢 ? 给出一个ext*文件系统的结构图 在Linux中进行格式化必须考虑Block与inode,Block还好理解,它是磁盘可以记录的最小单位,是由数个扇区组成,所以大小通常为 n*512Bytes,例如4K。 那么inode是什么呢 ? Block是记录文件内容的区域,inode则是记录该文件的属性及其放置在哪个Block之内的信息。每个inode分别记录一个档案的属性与这个档案 分布在哪些datablock上(也就是我们说的指针,有的地方也叫索引编号)。 具体如下:     ● inode 编号   ● 用来识别文件类型,以及用于 stat C 函数的模式信息   ● 文件的链接数目  ● 属主的 UID ● 最近一次访问的时间 ● 属主的组 ID(GID)  ● 文件的大小  ● 文件所使用的磁盘块的实际数目  ● 最近一次修改的时间    ● 最近一次更改的时间 小结:inode两个功能:记录档案属性和指针所以,每个文件都会占用一个inode。当Linux系统要查找某个文件时,它会先搜索inode table找到这个文件的属性及数据存放地点

浅谈linux性能调优之三:分区格式化之前的考虑

非 Y 不嫁゛ 提交于 2019-12-01 17:07:27
上篇: 浅谈linux性能调优之二:优化swap分区 http://my.oschina.net/sharelinux/blog/143318 有这么一种特殊情况可能在生产环境下发生:系统的某个ext3文件分区,当用户往此分区上写文件时,提示磁盘空间已满,但用df -h命令查 看时发现此分区磁盘使用量是60%,请分析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什么导致的,答案是inode已经耗尽! 为什么呢 ? 给出一个ext*文件系统的结构图 在Linux中进行格式化必须考虑Block与inode,Block还好理解,它是磁盘可以记录的最小单位,是由数个扇区组成,所以大小通常为n*512Bytes,例如4K。 那么inode是什么呢 ? Block是记录文件内容的区域,inode则是记录该文件的属性及其放置在哪个Block之内的信息。每个inode分别记录一个档案的属性与这个档案分布在哪些datablock上(也就是我们说的指针,有的地方也叫索引编号)。 具体如下:    ● inode 编号   ● 用来识别文件类型,以及用于 stat C 函数的模式信息   ● 文件的链接数目  ● 属主的 UID ● 最近一次访问的时间 ● 属主的组 ID(GID)  ● 文件的大小  ● 文件所使用的磁盘块的实际数目  ● 最近一次修改的时间    ● 最近一次更改的时间 小结:inode两个功能

ceph的数据存储之路(11)----- cephfs 文件系统

烈酒焚心 提交于 2019-11-30 05:32:57
cephfs 文件系统 cephfs 文件系统的使用: 1.首先你要搭建一个ceph集群。如何搭建ceph集群在前面已经介绍过了。如果要使用cephfs文件系统,则必须要有管理文件元数据的mds节点。 2.在集群上创建文件系统, root@cephmon:~/ceph/ceph-0.94.2/src# ./ceph fs new cephfs2 cephfs_metadata cephfs_data *** DEVELOPER MODE: setting PATH, PYTHONPATH and LD_LIBRARY_PATH *** new fs with metadata pool 2 and data pool 1 fs new 表示需要创建一个新的文件系统。 cephfs2 表示新的文件系统的名字叫做cephfs2。 cephfs_metadata 表示文件系统元数据保存信息的存储pool。 cephfs_data 表示文件系统的数据保存信息的存储pool。 如果我再新建一个文件系统cephfs3,则会出现如下提示: root@cephmon:~/ceph/ceph-0.94.2/src# ./ceph fs new cephfs3 fsmeta fsdata *** DEVELOPER MODE: setting PATH, PYTHONPATH and 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