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

文献综述——关于笔墨”的表现力感受

只愿长相守 提交于 2020-01-25 21:39:23
书法的情感表现功能: 书法之所以能够在艺术上取得崇高的地位,根本原因在于它所具有的情感表现功能。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一文中,谈到了草书宗师张旭的书法艺术,他说“有动于心,必于草书发之”。情感表现功能是书法艺术的普遍功能。书法之为书法,必须“达其情性,形其哀乐”。 书法的情感表现功能体现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形式层次,落实为线条的表情,任何一个徒手的线条都有特定的感觉状态,或者是飘忽的,或者是稳重的,或者是迟滞的。飘忽的线条容易唤起灵动的心情;稳重的线条使人感到闫苏、端庄;迟滞的线条传达了挣扎的艰难。每一根线条都敏感地传导了“手”对“心”的牵动,以及“心”对“手”的控制,从而带出最微妙的情绪,又以此触动观者的心。 书法表达的情感具体定义 在文章《对书法作品与情感关系的认识》中,作者首先提出了对艺术作品“情感表现说”的质疑,“情感表现说”考察问题的方法建立在这样一种公式上: 表现 感受 创作者 书法作品 观赏者 (道德情感)(道德情感)(道德情感) 这一逻辑首先从各个方面(历史定位、流行说法、书法作品)去探寻创作者的“人品”,根据这个“人品”去推测创作者挥毫时的具体情感,然后再假定创作者“心手两忘”,最后再断言这种具有社会伦理意义的具体情感“流”到他的书法作品中。 但实际上书法家创作时具有什么样的情感,是否能将这种情感表现在书法笔画中,这个是不能确定的。许多研究者已经指出

艺工交叉——雪梨针对十二个”一“感知评价实验的分析PART1:文献综述

房东的猫 提交于 2020-01-24 00:17:48
在这一项作业当中,我们要在对十二个“一”感知评价的实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完成对数项问题的解答。 实验模式:个人实验 姓名:冯媛 学号:1191170202 实验背景: 在之前一次趣味测试中,大家尝试对比两个手写的”π“的情感(高兴程度)。根据统计结果,以及大家自身在测试中的感受,可见,不同书写方式,可为一个没有情感的字符”π“带来一定的情感表现。 这种传达情绪的功能,是书法艺术的一大功能。 唐代孙过庭在其经典的书法理论著作《书谱》中写到“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也就是说,通过书法,可以传达书写者的性格气质(情性),还可以表达他的情绪(哀乐)。 有兴趣的同学可阅读《达其情性,形其哀乐》 除了情感传达,通过书写还可以表现丰富的“意像”,也就是表现人内心加工过的有意义形象。 最经典的就是传说为卫夫人(王羲之的老师)写的《笔阵图》,将每个笔画用自然事物来比拟: 一“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点”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 “撇”如陆断犀象。 乙 “折”如百钧弩发。 ∣ “竖”如万岁枯藤。 ㇏ “捺”如崩浪雷奔。 勹 “横折钩”如劲弩筋节。 那么,书写的笔画是否真有丰富的表现力呢? 例如,下列12个不同书法家写的“一”,是否体现出不同的感受? 想象它们为实物,那么它们的质感、重量是否有显著差异?想象它们对应的运笔动作,是否有显著差异?感受它们传达的情绪,是否有显著差异?

关于流动墨迹速度感知实验的文献综述

你说的曾经没有我的故事 提交于 2020-01-06 14:31:46
本文目的为流动墨迹速度感知实验涉及的研究问题,调查相关的报道、专著、网站、论文、应用、作品,整理总结,撰写综述报告 流动墨迹速度实验问题 研究问题(核心问题) 三种流动风格中,测试者对哪种风格的感受一致性最好? 由于这是墨迹与书法有关的实验 于是我们就从书法作品入手 1.学习欣赏经典作品的网站(与书法有关的网站) 1我们这次测试的字来源于张旭的《古诗四贴》,可以在中华珍宝网上查询真迹原貌,这个网站可以欣赏中国古典书法、绘画。在欣赏中华经典中领略书法魅力 2.而后我们分析关键词,通过实验步骤和实验问题可得出关键词是书法的墨迹、书法的书写速度、书法笔画的顺序以及方向, 而判断书法的墨迹流动方向时与每一点的流动方向是相关的。 书法书写速度: 在书法作品的书写、欣赏过程中,一般会涉及到与速度相关的三个概念,物理速度、书法书写过程中的书写速度以及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感觉的速度。 主要参考文献为《谈书法中的书写速度——兼与刘久洲先生商榷》王建 ①书写速度与感觉速度: 书写速度,是指在书家书写过程中毛笔运动的快慢。感觉的速度,即观众(书法欣赏者)面对作品时产生的速度感觉,是欣赏者的主观意念在作品上的体现,是一种主观感觉。 ②书法中书写速度的影响因素: (一)书写过程中笔画的复杂程度; (二)书写环境; (三)技法的娴熟程度; (四)书写过程中字体的选择; (五)书写过程中的情感。

第六周任务

眉间皱痕 提交于 2019-12-21 17:12:10
书法与科技 其实一开始看到这个题目,没有任何头绪。书法是书法,科技是科技。无论科技再发达,可能感觉都没有书法给我们带来视觉上的体验。但其实百度了相关题目之后才发现,是自己思想太局部了。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科技的快速发展,涵盖国民生活方式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以琴、棋、书、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技艺也在科技创新中重获“新生”。于是,一股科技创新与传统文化交融的浪潮席卷而来。在这其中,书法绝对算得上这股大潮中的“弄潮儿”。 当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时候,这才是另一种美吧。 如此背景下,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方正电子”)自主研发了行业首款人工智能书法教育产品——方正书法,利用人工智能的优势,巧妙地独辟了一条蹊径,它针对中小学书法教与学推出的系统化互动课程,以及软笔解决方案、硬笔解决方案、书法教室整体解决方案等应用与服务。 通过丰富媒体化的展现形式,既为专业书法教师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参考和丰素材,也为初涉书法教育领域的教师构建完整的书法教学体系和灵活生动的教学解决方案。而学生端则将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评测等前沿科技植入产品,通过深度学习,实现精准化测评,为学生即时反馈书写问题,并推荐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形成学习、书写、测评、推荐个性化学习计划的自适应学习路径,激励学生学习,提升教学质量。 所以,书法和科技从来不是相互矛盾的

明日书苑:书法用笔挫笔、疾涩、接笔、搭锋、裹锋、平铺、筑锋、过

邮差的信 提交于 2019-12-12 07:37:07
结合历代相关书法论著,根据个人理解,今天来聊一聊有关挫笔、疾涩、接笔、搭锋、牵丝、筑锋、过笔、顿笔、蹲笔、驻笔、裹锋、平铺在书法中的运用及需要注意的地方。 挫笔 蒋和《书法正宗·笔法精解·笔法名目》:“挫:顿后以笔略提,使笔锋转动,离于顿处,凡转角及趯用之。挫有分寸,过则脱节,不及则气促。” 可以看出挫笔是用在顿笔以后,之所以顿笔后要用挫笔,实际上是为了调一下笔锋。顿笔是一个向下用力的动作,且向下按的程度较大,笔毫有很大一部分着纸,如果此时强行向下行笔,笔尖处就会把顿笔写出的笔画破坏掉了。 所以顿笔后要略提笔,稍行笔,使笔尖略微离开一点起笔的位置,然后再向下行笔,这样就不会把写好的笔画破坏了,笔锋也容易调正了。一定要注意分寸,是略提笔,否则就真的脱节了。 疾涩 蔡邕《九势》:“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疾有快,迅速之意。在永字八法中,短撇为啄,捺为磔,钩为趯。也就是说在书写短撇、捺画及竖钩出钩的时候,起笔蓄势后,行笔要快,慢则失势。 涩就是不滑,笔毫在纸上面运行,如果拖着笔管运行,结果就是又浮又滑,写出的线条必然浮薄无力。要想写出遒劲生动的线条,就必须运笔要“涩”,也就是说要用手腕推着笔管运行,这样才有劲儿。 接笔 蒋和《书法正宗·接笔法》:“凡字中左与右相接,上与下相接,必有一定之处,所谓斗笋接缝也,接处多用尖笔。” 一尖接,如“亻”“人”

美学心得(第二百零一集)  罗国正

感情迁移 提交于 2019-11-28 07:28:45
美学心得 (第二百零一集) 罗国正 (2019年8月) 2695、以感悟的状态去接触事物,就会增长很多真知。用做公益的心情去跟人打交道,会广结善缘。习惯用审美的态度去观察一切,人生会收到很多美感。人若坚持这样,久而久之,就会拥有真、善、美。 2696、很多美学史、美学书籍都没有提及沈宠绥这个人物,其实他对美学的贡献也蛮大的。我在这里认真、简约地介绍他一下。将他的主要美学观点列出来,我作一些评论。 沈宠绥是明朝末年江苏吴江人,戏曲家。有书这样评他:“其人渊静灵慧,学识广博,于神话传说,无所不通,而尤醉心曲学研究。”他在大量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美学观点。他的主要美学观点如下: 1、“娄东王元美著有《曲藻》行世,魏良辅亦尝寓居彼地,则娄东人士,应不昧昧字面。只缘当年弦索绝无仅有,空谷足音,故但喜丝声婉媚,性务指圆走,至字面之平仄、阴阳,则略而不论,弊在重弹不重唱耳。” 评:重弹不重唱,有的甚至识弹不识唱。这也是导致当时北调衰落的重要原因。当一个社会缺乏言论自由,在残酷的政治现实面前,也影响唱的发展。弹和唱,主要是声音的作用、效果,是依靠人的耳朵所具有的功能到达大脑最终获得实现。耳朵的神经系统离大脑最近,所以对心灵的影响又快又大。其实,任何乐器的声音都代替不了人声,为什么很多人特别喜欢小提琴的声音呢?因为,小提琴的声音近似人声。由此大家都可以感悟到唱是多么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