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系统

另一个角度看量子计算:与弹球碰撞的惊人关联

眉间皱痕 提交于 2020-10-07 03:22:21
  选自acm.org    作者:Don Monroe    机器之心编译    编辑:Panda    从看似无关的主题中发现某种共同特质是件挺有意思的事,而且说不定会带来理解事物的新方式。本文探讨了著名量子算法 Grover 搜索算法与完全弹性碰撞这一问题之间的关联。      在科学和数学领域,许多看似无关的主题之间存在某些共同的特质。这样的相似性有时能同时为这两个领域带来重大的进展,不过很多时候这样的相似性只是单纯地很有趣。   去年 12 月,谷歌一位物理学家 Adam Brown 发现:一种基本量子计算算法与一种用于计算无理数 π 的奇妙方法之间存在一种异常精确的关系。「目前来说这个发现只是单纯很有意思,但我们希望找到思考事物的新方式,人们未来也许能使用这种方式寻找之前无法看到的联系。」Brown 说,「对于一个现象,多种思考角度是非常有用的。」   在网上发布的一篇预印本论文中(目前尚未完成同行评议), Brown 表明两个看似无关的问题之间存在某种数学上的相关性 。其中一个问题是为量子计算机提出的著名的 Grover 搜索算法,理论上它比任何经典搜索算法都更快。另一个问题则是一个出人意料的过程:通过统计理想弹性球的碰撞次数来得到任意精度的 π 值。    量子算法   量子计算要用到量子比特,每个量子比特可以同时表示两个状态,而它们通常用离子或超导回路构建

英特尔开放其最大规模的神经拟态计算系统,神经容量相当于小型哺乳动物的大脑

自作多情 提交于 2020-08-09 19:37:39
  点击图片访问小程序报名参加开营仪式   一直以来,科学家和工程师们都在努力复刻人脑的工作原理,由此诞生了我们熟悉的神经网络。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也在尝试复制感官能力,英特尔的神经拟态芯片 Loihi 就是一项最新的研究成果:它拥有 13 万个神经元(1024 核),实现了嗅觉模拟,掌握了 10 种危险品不同气味的神经表征。      图丨英特尔神经拟态研究芯片 Loihi(来源:Tim Herman / 英特尔公司)   人类的嗅觉识别看似只有闻一闻这个动作,但背后的机制非常复杂。   如果你拿起一个葡萄柚闻一闻,水果分子就会刺激鼻腔内的嗅觉细胞。鼻腔内的细胞会立即向你的大脑嗅觉系统发送信号,一组相互连接的神经元中的电脉冲就会在这个嗅觉系统中产生嗅觉。   无论闻到的是葡萄柚、玫瑰还是有害气体,你大脑中的神经元网络都会产生该物体特有的感觉。同样,你的视觉和听觉、回忆、情绪和决策都有各自的神经网络,它们都以特定的方式进行计算。    神经拟态计算的优势   神经拟态计算(Neuromorphic Computing)是一个由硬件开发、软件支持、生物模型相互交融而成的古老领域,旨在基于仿生的原理让机器拥有类人的智能。   低功耗、高容错、创造性…… 人脑有太多值得机器追赶的能力,因此也是很多计算科学家为之向往的存在。在人脑这个仅占 3% 人体质量的器官中,1000 亿个神经元携

从基础量子位到当下火热的量子计算机,一文助你入门量子计算

荒凉一梦 提交于 2020-08-09 10:32:44
本文主体内容出自独立研究员 Andy Matuschak 以及帮助开创量子计算和现代开放科学运动的科学家 Michael Nielsen 的量子计算科普性文章《Quantum Computing for the Very Curious》,详细介绍了量子计算的入门知识,如量子位及其状态、通用量子计算和量子计算机等。 机器之心分析师网络,作者:仵冀颖,编辑:H4O。 1900 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Max Planck)提出量子概念,「量子论」就此宣告诞生。1981 年,著名物理学家费曼 Richard Feynman 提出了量子计算 / 量子计算机的概念,自此,量子力学进入了快速转化为真正的社会技术的进程,人类在量子计算应用发展的道路上行进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关于量子计算,我国量子光学的泰斗级人物郭光灿院士在文章中是这样阐述的:「量子比特可以制备在两个逻辑态 0 和 1 的相干叠加态,换句话讲,它可以同时存储 0 和 1。考虑一个 N 个物理比特的存储器,若它是经典存储器,则它只能存储 2^N 个可能数据当中的任一个,若它是量子存储器,则它可以同时存储 2^N 个数,而且随着 N 的增加,其存储信息的能力将指数上升,例如,一个 250 量子比特的存储器(由 250 个原子构成)可能存储的数达 2^250, 比现有已知的宇宙中全部原子数目还要多。」 但是

中美团队联手,首次实现分子、原子之间量子纠缠,继续拓展量子信息技术应用边界

风流意气都作罢 提交于 2020-08-06 08:25:44
  传统的信息处理器会将信息在不同物理载体中倒腾,这些载体可以是伴随计算机科学一路走来的各种存储设备,例如磁盘、光盘以及闪存等等。   同样的, 量子信息技术也涉及信息在不同载体之间的操作。 只不过承载量子信息的载体就有些不同了,科学家们通常采用量子系统承载信息,而量子系统的不同量子态就是信息的最终表达方式。   最简单的量子系统是一个量子比特(qubit),一般有两个状态——“0” 和 “1”,但是不同于经典数位状态只编码两种信息,一个二状态量子比特实际上可在任何时间为两个状态的叠加态,也就是说可以编码很多信息,而这也是量子比特能够承载更多信息的缘由。    就最新的发展来看,由单原子和单分子构成的复合型量子纠缠系统已经诞生,对未来考虑使用分子进行量子信息处理产生推动作用。    这项工作的论文在线发表于学术期刊 Nature 上,由中美科学家联合完成,题为 “Quantum entanglement between an atom and a molecule”。 论文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近代物理系教授林毅恒,曾师从 2012 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 David Wineland 教授,并于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担任访问研究员。      (来源:Nature)    首次原子和分子之间的量子纠缠   文中不但介绍了迄今为止最小的量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