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之法

作业三:读《构建之法》1-5章后感

*爱你&永不变心* 提交于 2020-03-02 21:09:39
这个作业的要求来自于:https://edu.cnblogs.com/campus/gzcc/GZCC-16SE2/homework/2178   国庆小长假期间,经过白天的忙碌,晚上的时间,终于能够静下心来看看这尚未细读过的《构建之法》。以下便是我的一点小感想。 第一章 概论    第一章主要是讲述了计算机科学的领域,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关系,软件的特性,软件工程的定义与组成部分。   在1.1节中有段话, “我们平时讨论程序的种种问题,究竟是在表1-1中的哪一个层次上谈论‘程序’呢?我们写的程序有没有考虑到类似于这两起飞行事故级别的问题呢?IT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时声称:我精通Java,会用C++写‘Hello World’程序,我懂软件工程,我花了很多图,写了很多文档,最后得了很高的分数……这些同学是真的懂软件工程,是一个合格的软件工程师么?” 毫无疑问,这并不是企业要求的软件工程师。我们大学生在学校里面根据学校安排的课程学习完了,完成了答辩,得了个过得去的分数,便以为自己出来找工作也像考试那般容易,可是现实是,工作不是在校学习,人家要的是能做项目的有实际动手能力的毕业生,而不是纸上谈兵的书生。在我看来,一份完成良好的项目,比得上简历的各种“自夸”。根据学校的课程学习了“软件工程Ⅰ”,学习了怎么画各种图,可是我们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软件工程师,又该怎么做呢?   在1.2

读《构建之法》心得体会

孤街浪徒 提交于 2020-02-24 16:44:00
对于一本关于软件工程的教材我想大部分的读者第一印象就是枯燥、乏味,通篇多是高深难懂的代码让读者看的昏昏欲睡。但《构建之法》却给我们别样的感觉,作者把软件开发的方法讲的清晰有趣实用,并有相关的人物扮演不同的角色贯穿全书,让我们有一种看小说的感觉,看了开头就有一种想继续往下看的冲动。但仅仅是有趣并不是一本好书的评判标准,此书不仅拥有大量的趣味性,更不缺乏强大的实用性。作为一个菜鸟学员,对于将来的工作一定是充满了未知的,而此书却通过菜鸟程序员个人开发到一个团队的组成进行了全过程的讲解,让我们了解到了一个团队的出现是需要经历各种磨合和考验的。 对于软件相关专业的我们来说,学习了很多的专业课程,像算法,数据结构,编译原理,软件工程等。很多学生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我学了这么多的课程有什么用呢?在工作中有多少会真正被应用到呢?也就是说,大家都觉得理论和实践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该书的内容主要以设置情景,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为软件开发测试等各领域的一些常见问题用最简单的文字回答,对于一些比较难懂的概念性较强的专业名词也会以故事或情景及我们生活中的小例子来解释,让我们可以在轻松简单的文字或例子中明白其深意. 我认为与绝大部分介绍软件工程或者项目管理的书籍非常不同的一点,就是邹老师非常强调“人”在软件开发中起到的作用。在上这门软件工程时,我们抱怨作业比别的课程多,还要写博客,但我们应该“风物长宜放眼量”

《构建之法》阅读笔记01

我的梦境 提交于 2020-02-24 16:42:35
今天阅读了《构建之法》的前言和概论部分,有较多收获。邹老师给了我们一些关于学习上的建议,还有关于学习态度上的一些观点,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并践行。 关于师生关系。邹老师要我们明确这门课要求的师生关系是什么样的。他举了这样一些例子:1,餐馆/食客?一些学生说,我既然交了学费来上学,就像进餐厅吃饭,想吃多少,想吃什么,都是我决定。上课能这样么?在一些学校里,是有不同的老师上类似的课程,同学们可以根据老师的介绍和师兄师姐的提醒选择适合自己的老师,但学生必须要在一定时间内做出选择(必修课),老师掌握着最后给学生多少分,学校掌握着毕业证。所以不能把餐馆/食客的关系照搬过来。2,老板/雇员?在学校里,很多学生把自己的指导老师叫做“老板”,学生变成打工仔或打工妹。不光有大老板,还有小老板,因为大老板太忙,平时都是小老板在管理。学生虽然是“雇员”,但是并没有相应的权利,倒像是一个“长工”。这样的关系并不利于教学相长。3,保姆/幼儿?老师像保姆一样,为学生操办一切,把课程内容煮成婴儿食品,一勺一勺地喂食。同学们有什么问题,都去找老师搞定。学生把老师反复咀嚼过的东西再咀嚼一遍,这个模式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模式有很大的区别。 4,哥们/哥们?还有一种情况是,老师和学生心照不宣一起混,“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 5,路人甲/路人乙?很多学校有巨大的新校区

软工实践寒假作业(2/2)

ぃ、小莉子 提交于 2020-02-21 09:15:42
这个作业属于哪个课程 2020春|S班(福州大学) 这个作业要求在哪里 软工实践寒假作业(2/2) 作业的目标 学习使用Git、学习和了解效能分析及个人软件开发流程(PSP) 作业正文 其他参考文献 《构建之法》 阅读心得 ........... 个人软件开发流程(PSP) PSP2.1 Personal Software Process Stages 预估耗时(min) 实际耗时(min) Planning 计划 Estimate 估计这个任务需要多少时间 Development 开发 Analysis 需求分析 (包括学习新技术) 90 90 Design Spec 生成设计文档 Design Review 设计复审 Coding Standard 代码规范 (为目前的开发制定合适的规范) 30 30 Design 具体设计 Coding 具体编码 300 510 Code Review 代码复审 Test 测试(自我测试,修改代码,提交修改) 180 150 Reporting 报告 60 Test Repor 测试报告 Size Measurement 计算工作量 Postmortem & Process Improvement Plan 事后总结, 并提出过程改进计划 合计 解题过程 坎坷的学习经历 当我看到作业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啥也不会,虽然好像有挺长时间的

《构建之法》读书笔记

怎甘沉沦 提交于 2020-02-19 22:36:10
第一节软件工程课上,杨老师力荐同学们务必要人手一本《构建之法》第二版。课上说到这本书无论是对学习软件工程学科的学生,还是教授软件工程课程的老师,或是从事软件开发行业的相关人员,都是一本令人受益良多,大开眼界的著作。于是课后便立马订购了这本书。 坦言之,作为一个跨专业的学生,之前对软件工程学科知之甚少,并从未有过之后要当程序员的想法。印象中的IT行业,就是每天敲代码,改代码,像个机器一样,时刻准备着满足目标用户的需求,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很无奈,没想到网上订书那么慢,直到今天中午才拿到这本书。初次看到这本书,首先书面设计简洁又大方,书面上的图画——鲁班锁,像是在告诉我们这本书是重在“构建”二字。是构建编程理念?构建软件模型?亦或是通过这本书构建出自身对软件工程的理解?而真正了解和喜爱上软件工程这门学科,还需继续往下看。 说实话,一下子看完整本书,显然不太现实。于是在粗略地翻看了书本的大致内容后,发现,这本书并不像我看过的,或者印象中的教学课本,它并非一上来就是各种知识框架,而是以一种轻松与读者分享的方式,让读者能很容易被书里的内容抓住。引用各种有趣的案例、故事和亲身经历来讲述软件工程这门学科。另外,还介绍了个人开发、结对编程和团体合作分别的流程和模式。我还注意到,在每个章节后面都有个,练习和讨论环节。我想作者意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要加强和重视讨论和分享。 最后

《构建之法》读后感(二)

前提是你 提交于 2020-01-26 13:13:32
  今天,我又一次读了《构建之法》,通过这次阅读后,我对软件工程师的成长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本章开始通过比较新手和高级工程师的表面来引导本章的。   软件开发不光光是团队的开发,还有个人的开发,团队由个人组成,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xhj1074376195/p/12234071.html

M1/M2总结

耗尽温柔 提交于 2020-01-24 05:29:41
1.M1/M2总结 软件工程这门课上我们接手了学霸系统数据处理的移植项目 在M1阶段,我们进行了明确的分工,还做了一个整体性的计划.可是在移植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长的代码里漏洞百出,他们后台的数据库更是惨不忍睹,根本没有什么规范,连一些最基础的约束都没有. 当时我甚至都在想,这样一个项目有移植的必要吗? 连基础平台的版本都如此不能直视. 不过大家的态度都是积极的,我们中的好多人,包括我,都从零开始疯狂地学了C#,LUCENE,XML,JSON,TFS等等知识,每个人都非常努力地修改错误,与此同时还在不断地进行移植,大家都很累,累到每天光为干这一个事都要熬夜2,3点钟,甚至更晚. 开发的过程中,组内有技术经验的人也对我们有所指导,而前端与后端开发人员的交流沟通从未停止,PM则为我们做各个方面的把关,每个人都在认真地工作. 于是,在我们的努力下,学霸的M1版本开发成功了. 这个M1阶段给我的感觉就两个字:坑,累. 我想,如果我们没有那么的团结,那么的积极的话,这个项目是不可能完成的,至于为什么你懂的. M2阶段,这是大家都忙的不可开交的时候,几门课设都临近验收,一门一门课程陆续结业,考试,重要的必修课的考试也很近了,在这么重的压力下,我们团队的精神仍然不可磨灭,各种各样优化的尝试都在不断地进行,大家也是见缝插针,有时间开发就开发一点.没有浪费时间.即使是现在

个人学期总结

不打扰是莪最后的温柔 提交于 2020-01-04 02:40:21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软件工程概论课终于接近了尾声。经过这阶段的学习,我有很多的收获和思考,认识到自己的很多不足之处,现在十分有必要对自己关于本学期软件工程概论课程的学习做一个总结,以形成经验,提高自己。 事实上,我最初是对这门专业课程抱着很大的希望的,因为授课老师是建民哥。当年在大一的信息导论课上的时候就被建民哥的大嗓门和豪爽的气概所吸引。大学这两年中的课程,最让我觉得充实的就是C++了。后来学习Java,也许是时间上的限制,感觉远没有C++学的踏实。这也是软件工程概论课程作业常常用c++写的原因。而本学期学习软件工程概论的时候更是一波三折,大起大落。 首先来说学习这门课程的一些经历吧。在上学期java课结束的时候老师就为我们布置好了一些任务,还给我们发了一些电子书。讲真,我寒假真的是花了很多时间在学习上。在假期了我就阅读了《梦断代码》,还写了一些阅读笔记。也通过电子书和一些视频学了HTML和CSS。最后还利用Dreamweaver写了一个静态网站,是一组个人博客性质的网页,分三层,放了很多照片,做完之后真的有种成就感。可是第一节课真的被打击到了。因为假期只看了网页设计,数据库只是了解了一点点。所以当堂连接数据库出了很多问题,真的很懵。 还有就是关于结对编程和团队编程。就个人而言,真的很烦这种形式。结对编程的时候我就很反感,拖了很久也没有去寻找队友

1、随笔+《构》-3

跟風遠走 提交于 2019-12-19 23:16:58
随笔:   印象中,大约是2015年,在top100(也可能是Qcon)自助餐厅见过一次邹老师,那时候应该是《构建之法》第二版刚出吧,那时候,隐约觉得能软件行业写书的人肯定就算是大牛级的人物。那时候对书的认识也很浅薄,一来因为读书少,二来读过的书主要集中在教材课本类或小说类,因此会觉得专业类书籍想必是很晦涩很枯燥了。这个想法在2017年读到《构建之法》之后被推翻了,频繁穿插小故事,重点突出“人”而不是反复强调“事”,这样的风格做为大学教材,真是一件让人眼前一亮的事。   那时候的我,毕业4-5年,并没有太多管理意识,凭的是自己做人和做事的基本准则,和分析问题的基本逻辑思路开展工作。2015年开始,很晦涩的看了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隐约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管理的点,通过这些年的实践,逐步把这些点串起来成了自己的线,能够把整个“产品研发”的流程串起来。这期间对项目管理收获比较大的,应该算是为期半年的CMMI培训,啃掉一本大约2cm厚的英文版CMMI教案,当然这过程有同事一起参与,还有培训老师的讲解,难度降低了很多。后来读《TCP/IP详解》(卷1),也算是一个大部头了,后面也主要是当做工具书了。关于“书”的另一个人生的转折,应该算是初为人父的那段时间了吧,怀着对新生命的敬畏,我开始阅读与儿童有关的书,也引发了我的阅读兴趣。   今年在公司的职位发生了一些变化

《构建之法》——个人总结

与世无争的帅哥 提交于 2019-12-14 16:00:25
这个作业属于哪个课程 https://edu.cnblogs.com/campus/xnsy/2019autumnsystemanalysisanddesign 这个作业要求在哪里 https://www.cnblogs.com/harry240/p/11524252.html 团队名称 Golden Express 这个作业的目标 回首、展望 Github地址 https://github.com/isliudong/eyoo2 一、请回望暑假时的第一次作业,你对于软件工程课程的想象 1)对比开篇博客你对课程目标和期待,“希望通过实践锻炼,增强计算机专业的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对比目前的所学所练所得, 在哪些方面达到了你的期待和目标,哪些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为什么? 在 第一次作业-准备篇 里,我提到过“我除了上学期的UML和人工智能课程的小项目有过团队合作的经历外,基本没什么团队合作经历,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个好的软件工程师一定是懂得团队协作的工程师。这些方面是我比较欠缺的。所以,提高团队协作的能力,这就我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通过这将近四个月的软工实践,我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在小组中,我担任的是组长,我需要统筹整体的项目的进度,需要了解每个组员的能力所在,需要做好每个组员的任务分配,需要制定统一的代码规范......与此同时,我也是一个组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