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per 50 :人脸识别简史与近期进展
自动人脸识别的经典流程分为三个步骤:人脸检测、面部特征点定位(又称Face Alignment人脸对齐)、特征提取与分类器设计。一般而言,狭义的人脸识别指的是"特征提取+分类器"两部分的算法研究。 在深度学习出现以前,人脸识别方法一般分为高维人工特征提取(例如:LBP, Gabor等)和降维两个步骤,代表性的降维方法有PCA, LDA等子空间学习方法和LPP等流行学习方法。在深度学习方法流行之后,代表性方法为从原始的图像空间直接学习判别性的人脸表示。 一般而言,人脸识别的研究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1950s-1980s),人脸识别被当作一个一般性的模式识别问题,主流技术基于人脸的几何结构特征。在第二阶段(1990s)人脸识别迅速发展,出现了很多经典的方法,例如Eigen Face, Fisher Face和弹性图匹配,此时主流的技术路线为人脸表观建模。在第三阶段(1990s末期到现在),人脸识别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者开始关注面向真实条件的人脸识别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1)提出不同的人脸空间模型,包括以线性判别分析为代表的线性建模方法,以Kernel方法为代表的非线性建模方法和基于3D信息的3D人脸识别方法。2)深入分析和研究影响人脸识别的因素,包括光照不变人脸识别、姿态不变人脸识别和表情不变人脸识别等。3)利用新的特征表示,包括局部描述子(Gab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