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素养公开课笔记(四)
网络素养公开课地址:http://www.icourse163.org/course/sysu-136001#/info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122班201211671218 戚水仙
网络素养 第六周
第一节
网络:无处不在的煽色腥
案例一:印度幼女被奸杀
案例二:华侨大学电梯事件
煽色腥主义/煽情主义:
媒体在利益驱动下,将焦点聚焦在耸人听闻、煽动人心、曲折离奇的故事、耸人听闻的标题、或视觉暴力的影像上,通过煽情内 容 来提高媒体近用率
煽色腥内容仅仅存在于黄色网站和暴力游戏中吗?
无处不在的煽色腥: 娱乐新闻时政新闻 广告 游戏 网络剧
煽色腥内容特征
内容选择:暴力、血腥、色情
网络新闻的煽色腥倾向主要体现在:严肃新闻减少,将名人趣事、具有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花边新闻等
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
报道方式:
标题党;小题大作,夸张、耸动。
叙事方式:强调情节性,片面追求新闻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对于车祸、斗殴、凶杀 等意外新闻 的处理手法可议,文字露骨煽情,血流满面的照片也不做任何处理(如马赛克),对于犯罪新闻的过程描述过于详 细。
版面处理:色情内容专版、色情广告。
感悟:在网络上,在现实生活中无处无在的煽色腥新闻,作为读者看者的我们应如何看待呢?没有了解全面了解,我们应理性地对 待。提高自已的修养。
第二讲:争议与讨论
在第一个案例中,照片在网络的广泛传播,引发了全球对于近年来印度频发幼女被奸杀问题的关注,政府不得不开始对此类事件 投入力量。
类似的涉及公共问题的个案,由于网民的参与、讨论和反思,事件在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中都掀起了热门议题,对于社会资源的 动员、监督政府行为和政策改革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力量。
特殊事件煽情化处理的意义:动员社会情感 引导社会舆论 投入国家资源 改变国家政策
媒体到底为谁而生为何存在?市场是网络内容生产的唯一指挥棒吗?为吸引受众眼球、占据市场而做出的煽色腥调整,是否真正 满足了受众的资讯需求?
实际上,很多时候煽色腥内容不仅仅伤害了当事人的情感和隐私,更严重的是伤害了整个媒体的权威和公信力。媒体在发布真实 信息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媒体的社会责任,公信力,社会影响,舆论导向。过度的渲染、恐怖式的报道,进一步剥夺了人们的社会 安全感,实际上是为暴力开辟了文化空间。
三、更深层的危险
1.涵化 潜在的教唆暴力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 国外一项调查显示,青少年最喜欢的游戏,50%暴力内容可能建构鄙视世界的社会 观念,认为社会充满暴力和犯罪,造成人的不安全感,对生命轻视,甚至难以区分虚拟和现实。不少案例显示,青少年自伤和伤 人者暴力游戏接触过度、或网游成瘾。
2.对社会问题的消隐 “合法的黄色新闻”,满怀关怀与焦虑的煽情报
道,其实是一场媒体喂投、对敏感新闻事件的过度消费。更危险的是,一些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严肃议题,变成了重口味的情色 大戏,隐藏了社会问题的实质,而使公众注意力和社会力量转移。
公众的角色-自律与公众监督
网络使用者角色的转变:
内容消费者+内容生产者
社交媒体+自媒体=人人都是广播台
公众在煽色腥内容消费中扮演的是旁观者的角色还是参与者乃至鼓动者的角色,众说纷纭,未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根据供 求平衡原则,网 络出现大量的“煽色腥”报道必然是因为消费行为的存在,而这与公众的选择有着直接的关系。
总结
网络:煽色腥无处不在
网络内容生产者:严守媒体伦理,在追求“好看”的同时,生产健康,促进社会公义的内容
网络媒体使用者:自省自律,既不盲目从众消费,也不主动上传煽情内容,成为网络煽色腥的“帮凶”。更可以利用网络赋权、监督 和倡导,做一个 理性的网络公民。
来源:CSDN
作者:web行路人
链接:https://blog.csdn.net/qishuixian/article/details/4561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