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人工智能已经一步一步的靠近我们的生活,如智能家居、智能牙刷等,只要在网络、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持下的,所具有的能动地满足人的各种需求的属性,都被称为智能产品。
但随着智能产品逐渐地更加切合人的实际情况,于是有了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的诞生,只要带上就能轻轻松松的对人体进行血氧检测,心率检测等,但是这些智能手表手环的测试数据又不尽相同,有的智能手表手环只是增加噱头,糊弄欺骗消费者实际测量的数据却不准确,而且对于智能手环手表是否全部都有通过医疗测试都是一个疑问。
现智能手环手表的测试方式大都是通过对手腕表面进行光的反射进行检测,本人曾经有一个苹果手表,它就是通过手表底部进行人体测试,但是在手腕有汗帻的情况下,测试结果却是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因本人会经常性带智能手表,手环出去跑步,之前也用过一些国内品牌,但是实际数据也大不相同。
后续通过了解,也逐渐接触了更多的智能检测产品,如对指尖的检测,这也是通过光对血液的物理反应进行检测的,也有佩戴在额头进行检测的,但是这些都是自主研发一次性完成,而其他产品,如智能水杯,现功能很多都是提醒喝水的功能、水杯保温,但是没办法与人体进行实际的监测交互。
而实现交互的基础就是数据的采集,只有数据采集越准确,才能实现真正切合人体的智能交互。
如今的相对心率血氧数据采集方式大都分为两种,一种是心电图监测,一种是通过血液的光感反应,也就是PPG,心电图监测相对的监测工具比较大,没办法实现实时监测,因为你上班的时候不可能抱着个心电图监测进行实时测量,下面就只剩PPG,PPG是指光电容积脉搏波,PPG的监测的是通过光感监测,可通过手指、手腕、额头、腋下等。
伴随心脏周期性的收缩和舒张,血液经动脉传输到身体各个位置,体表毛细血管也会发生周期性的收 缩和舒张。通过光电感应技术采集这些微弱的信号并且用信号还原方法来还原信息,便可得到脉搏波。
但是这只能说本地采集,实际如果说要联网采集,那就需要有服务器,进行数据处理,而本地采集数据的数据的准确性主要是要看算法。
而且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硬件问题,如果要完成人体健康监测,人体交互,像智能水杯类的话,就需要压缩硬件,开发新的产品,当然开发成本跟开发时间肯定是不用说的。
如果想尽快完成人体与智能产品的互动的话,有一款产品可以推荐一下,现今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是中国甚至全球的健康问题的首要问题,惊帆健康监测模块就是以此为背景在中科院孕育而生,模块体积小,可以简单的加装在其他的智能产品上,而且有自己的特殊算法,数据精准,也跟北京同仁医院合作监测。
根据实际监测可以得出不同年龄、不同位置的脉搏波的情况,从而确认到实时的身体状况。惊帆模块有自己的算法,也获得过专利,可以从本地进行数据采集,从而上传到云端进行数据处理,才而可以获得比只在本地进行采集的数据更为精准,而且还可以反馈健康报告给用户。
而且因为体积小,只有指尖大小,加装便捷,故也可以搭配在各种产品上面如智能水杯、智能头带、智能按摩椅等等,以测试到上面说到的位置,如指尖、额头、腋下等,即可完成脉搏波形、心率检测、血氧检测和血管微循环参数等信息。节省开发成本时间,而且健康数据可以进行共享,无需重新搭配云端,服务器。
所以在有健康数据的支持下,使人体与智能设备的交互也就成为可以实现的可能,以按摩椅为例,集成到按摩椅上,可通过脉搏分析来验证按摩的短期和长期效果。同时可根据用户的检测情况来推荐匹配的按摩方式和按摩设备。使按摩椅应用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另外以智能电视为例,用户将手指按到遥控器上接触传感器,通过电视上的APP显示脉搏波形和多项生理指标。同时通过网络连接云端, 检测结束后在电视屏幕上显示云端分析报告。可实现长期连续家庭多 位成员的检测。
故在未来的生活里,如何将智能设备完成人体交互,会成为消费类电子与医疗电子的结合目标。
原文出处:https://www.cnblogs.com/QQ507014762/p/12124671.html
来源:oschina
链接:https://my.oschina.net/u/4322747/blog/3243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