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在《2018新榜大会·内容创业进化论》上,栗浩洋先生发表了主题演讲,分享了他对小程序的5点预言和思考。
他认为,用完即走是单任务的完美体验。而小程序既可以高频,也可以单次持久,这两件事都和用完即走是相反的,这些都证明了“用完即走”这个词没有任何意义。
他还强调,小程序是万事万物,必须要形成一个小程序矩阵,去补充提供、增强自己的主体小程序。如果不做的话,单一小程序很快会下滑。因为没有办法形成生态,没有办法在宇宙中生存,一个孤零零的人在宇宙中只能等死。
下面是栗浩洋在现场的演讲部分逐字稿:
这个世界虽然是混沌的,但如果我们看得足够深,就能够更多地看穿一些东西。我今天要讲的是我们自己看穿了什么,而且是提前比别人看穿的什么。
一年多前,我有五个关于小程序的预言,都被张小龙验证了。我们看小程序有多深多远?我想,每一个做小程序的人都不可避免朋友印象。我身边所有的朋友和他们的创始人都说:“你们每出一个小程序,我们就研究半天,我们研究一年了,现在还没有做出同样的东西。”我们到底是怎么做的?我讲一下背后的故事。
小程序上线一周时,罗振宇宣布撤离。小程序上线一个月后,仅有9.2%的开发者还愿意坚守继续开发,其他人都撤离了。更有趣的是蔓延到了非创业圈。GQ做了一个翻译,小程序的翻译是什么呢?Google翻译是applet,GQ则认为是useless,这个过程中所有人都认为小程序不行了。
我当时认为,小程序不仅仅是世界观,而是宇宙观,所有人到现在对小程序的重视还远远不够。
基于小程序的四个预言:
第一是用完即走。
两个月前,所有人都觉得张小龙是神,他说一遍,我们咀嚼一万遍。当时只有我觉得他说的是扯淡,是错的,用完即走并不是那样的。我认为,用完即走是单任务的完美体验。小程序既可以高频,也可以单次持久,这两件事都和用完即走是相反的。
张小龙在前几天的“2018微信公开课PRO”上说,用完即走还有下半句,走了还会回来。这也就是我一年前说的高频。张小龙又说:我们应该帮助用户尽可能在两个小时处理完,而不是把两个小时变成三个小时。这也就是说既可以高频,又可以时间特别长。小程序里有很多高使用时长的小程序,也有很多高频的小程序,这些都证明了“用完即走”这个词没有任何的意义。
第二个预言,很多人认为小程序会伤害自家App。
其实,罗振宇就么想的,那时候80%的移动互联网行业人都这么认为。我当时说这句话是错误认知。小程序不但不会伤害,并且是互补,小程序可以增大两倍左右的用户使用量,这是我的断言。
张小龙说:我们并不认为小程序是要来取代App的,相反小程序是要去丰富App的很多场景
开发者一定要把小程序做成原生App一样的场景,切忌不要做乞丐版小程序。
第三个预言,小程序会出现在微信首页更加突出的地方。
小程序刚诞生时,用户要点两下才能触达,先点发现,再点小程序。当时,我说小程序一定要一次性出现,张小龙也这么做了。但是,我说的还更恐怖,我们看未来一年张小龙会不会这么做:小程序出现在微信底层第五个,点进去就是小程序,而且小程序的排列不再是列表式,而是矩阵式排列。
第四个预言,流量入口是误解。
所有人都认为小程序是流量入口。我认为,只有万分之一的开发者能够享受到流量入口的红利。除了工具类的,其他小程序是怎么样成功的呢?都是在产品具备传播性和感染性时才成立。
开发者要深度研究社交传播和社交感染如何进行。如果懂了这点,就能够成为那个万分之一。尤其是微信生态和微博生态下的传播的感染规律,其他生态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需要更注重的是朋友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张小龙说:我们不发任何系统推送,也不做任何的诱导行为,包括自己微信也不做这种行为,也不允许第三方做这种行为。一旦想要过度开采小程序的流量红利,那一定会被封。我们也被封过一次。但后来,我们的小程序基本上就没有阻碍了。
如果不是用硬性的、欺骗的,或像大字那样假的测试行为去做,而是真的让用户从心底里愿意传播和喜欢。微信不但不禁止,反而会鼓励你。但当你用恶性方式做的时候,你就会输。
我的其它五点预言是:
1. 小程序会出现在主页Tab里
2. 小程序图标会矩阵排列
3. 小程序会出现在信息流
4. 小程序推送通知的体验和能力达到原生App水平
5. 小程序可以下载到本地
如果大家相信微信真的是一个操作系统,相信小程序是宇宙观的话,每个人现在都可以放弃其他所有东西,甚至可能放弃App,把全部身心和公司的力量加倍投到小程序里,一定要在2018年做得更好。
以上,便是栗浩洋先生的演讲。
最后,我要向大家郑重介绍,一家专业开发、搭建、运营、维护小程序的互联网科技公司,拥有互联网行业最专业的技术团队,从开发搭建到后期维护,都不需要您操心;同时,柠檬信息科技也为客户提供最专业负责的客户服务,只要您有需求,只要您的产品出现任何一点问题,一八五,五三八一,八一二六精诚极致,为您负责到底。
来源:oschina
链接:https://my.oschina.net/u/3611948/blog/1615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