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个人对职业发展的一点思考

守給你的承諾、 提交于 2021-01-06 22:54:19

题图 from unsplash

一、写在前面

工作多年,岗位职责经历了开发->策略->模型的变化,服务过N多业务方,也在PC互联网黑灰产泛滥的时代,封停过上亿风险账户。人设也逐步从一个青涩年轻的毕业青年,变为一个中年油腻大叔。整个过程,回忆起细节感觉很长很长,毕竟1999年已经是20年前了,然而粗枝大叶的再一想,仿佛第一天步入职场就在昨天。

每个人在不同的时期的经历,思考,沉淀,都会留下了不同的体验和积累,点点滴滴的积累,又会逐步形成每个人的职场风格。这里就这些年工作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在特定时期内,一直在团队内讲的,跟具体工作无关的东东(定语比较多),整理出来,跟大家分享下。有些是一直在恪守的,有些是想做做不到但是希望别人做到的,有些是曾经很确定现在没那么笃定的。希望能给处在不同时期的“新”同学、师弟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一些观点成型于特定时期,有一些背景在,可能会有失偏颇)。

二、关于职业发展:

1、世界的规律是波动。在最低谷的时候斜率已经是正的了,反之亦然,要耐得住。

2、入职到专家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装”的过程,直到大家都看不出装了,就是真的专家了。

3、职场要经历一个从有用到靠谱,靠谱到专业的过程。先能被使用,然后被信任和授权,然后被仰仗。

4、学习其实是一个模型训练的过程,先给一些样本,多看看实际的真实的数据,慢慢的脑子里就有模式了。

5、干的久了,工作就是工具,体现个人能力的工具。

6、如何能做到事情没成的时候,能让别人否定事情,而不是否定你这个人,成了的时候,肯定你而不是肯定事情?

7、结果不好拿的时候,多同步过程,想法,多总结输出,可以先一些low但是有效果的东西。

8、很多时候,一个方向是大趋势,在这个浪潮里,不一定做“核心工作”,“核心工作”总是少数人做贡献。找到自己的位置,优势发挥。

9、职业生涯很长,看长线,有延续性,专业度、投入度、职业化都需要审视和思考。

10、关注所在团队的目标,定位,在一到两年内能不能满足个人体系化方法还有竞争力完善的要求。如果不能,如何协调、改变、适配。

三、关于业务支撑类(部分开发、数据、算法等)岗位如何做好工作:

1、大部分工作场景下,当前岗位所面临的问题,可能是NP无解或者超高难度解(在一个人短暂的几年工作中很难有根本性解决,但不排除有局部最优解可以被发现)。

2、很多人对技术有追求,希望通过技术或者方案的完善,来较大程度的解决当前岗位遇到的问题(工程师思维,在纯开发上有效)。

3、很多人没有意识到1,或者像2已经失败了很多次还在继续尝试希望终结者是自己(类似买彩票)。

4、意识到1之后,再去看工作,思考在业务问题可能无明显全局最优解的情况下,怎样才算是做好了工作?

首先工作是一个团队的工作,一个人做的好不好很大程度是被其他人评估的,比如合作的同行,需求方,leader等。如果是一个做的好的人,肯定也是让整个团队中其他人(合作、需求方、业务方、leader)满意的人。
如何能让其他人满意?达到他们的预期。可能在你这个一个很小的工作项在他人那边是他当前工作占很大比例的一块。达到其他人的预期,1个是要有细致观察和思考,能准确判断他人预期,另外一个是要学会管理他人预期。想清楚之后做到这2点实际花费自己的工作时间不超过很大比例应该可以达成。当你总是达到或超越别人预期之后,你的自我评价,自信、被信任和被授权,工作自由度也会上来,也就能有足够的资源自信和自由度来去追求2,更有机会找到局部最优解甚至全局最优解,完成自我提升自我实现,同时也会极大的解决业务问题,大大超出他人的预期。反之当你管理不好别人对你的预期和评价,想做成2是非常非常难的。

5、工作中新人很难意识到1;大部分人有2,但可能会天然的想到4的部分,这部分人一般是成长比较快,产出也比较好。

6、很多维护性工作或者支撑类工作,很多时候,做的好的大概率都是能处理好4的同学。当然也有少数专业领域非常深的人,可以直接找到“最优解”,只依

赖纯粹的技术追求达到peak,这需要更强大的意愿、专业能力。

7、工作中的很多“知人善用”的leader,如果看的不够深,可能用起来的人,都是用自己的长处来满足他人预期了(只满足外部预期,不追求技术和方案完备优雅),短期评价ok,对业务长期发展贡献不大(可能,不绝对)。

关于7又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一个人,是否聪明或者明眼人。

四、关于个人:

1、技能在整个周期内都是有用的。

2、到了职业发展中期后,一味追求技能(术)会有瓶颈。

3、眼界要开阔。很多事情不完美甚至很简陋,要尝试接受,要变得有能力改造。

4、积极主动,能力没多大问题一般不会差,要学会管理自己的负面情绪。

五、关于一个人是否聪明或者是明眼人

1、有时候可能会觉得很多人不聪明,看不透。

2、仔细了解1里的个别人之后发现,其实你自己看到的,对方也看到了,你觉得他们不聪明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之后的表现,你不认可或者不符合你个人的价值观或者不匹配你的认识,所以你觉得他的做法肯定是没看透。

3、2可能是比你更大的智慧,当然也可能是性格或者思维方式、看的角度、层次的差别。

4、另外有很多人确实是不聪明。

六、关于分层:

1、人群聚集在一起,时间一久就会自然分层。361分布。

2、分层的核心原因是自我约束,认知和自我要求,自己觉得自己的底线是哪里。持之以恒,自然不会差太远,类似喝酒喝多,喝的时候总担心要喝多,实际即使喝多了一点,也不会崩。

3、人对人的信任建立需要持续过程,但是毁掉信任可能就只需要几次。要考虑别人的信任预期,结合2,才可以保持和升层。

七、关于“撕”:

1、有“撕”的文化的场景,“撕”不“撕”要有自己的判断,有一些撕不适合你,但适合你的队友。大家立场不一样,资源不一样,目标不一样,能力模型也不一样。

2、有些“撕”是不值得的,要看长远,短期“撕”赢了可能长期看是一个不重要的据点。与长期核心价值无关的,与短期生死无关的,可以对外展现风度,风度比赢重要。

3、核心领域,沉稳不说大话,脚踏实地靠谱解决问题,积少成多。

八、写在后面:

前段时间参加了一个培训,老师讲的非常好。课程里面提到了一个观点:互联网时代的管理者要具备的领导力,要逐步从工业时代的技术型(Technical Leadership),转向调试型(Adaptive Leadership),从依赖经验+权威,形成标准和范本来推动团队执行的方式,转向拥抱悖论和不确定性(VUCA, V-volatility易变性,U-uncertainty不确定性,C-complexity复杂性,A-ambiguity模糊性)。

启发很大。回头再看,上述很多思考还比较局限,停留在Technical,也是来蚂蚁后也才发现,一些曾经的想法总结下来,也都包含再聪明、乐观、皮实、自省8个字。思考和经验经过沉淀积累吸收提纯才可以倒掉,倒掉旧的才能装进新的。转眼来蚂蚁也已经快2年,蚂蚁和阿里的文化也给了我很多输入和新的思考。希望后续能有更多的思考,跟大家再来分享。

大家对工作有想法,也欢迎一起交流、共勉。

  -End- 
长按2秒,识别二维码,添加我个人微信.

本文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 码闻强识(mavenTalk)。
如有侵权,请联系 support@oschina.cn 删除。
本文参与“OSC源创计划”,欢迎正在阅读的你也加入,一起分享。

标签
易学教程内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或用户发布的内容,如有违反法律规定的内容欢迎反馈
该文章没有解决你所遇到的问题?点击提问,说说你的问题,让更多的人一起探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