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写生物错题本

孤人 提交于 2020-08-08 15:51:42

细胞

细胞学说

施莱登、施旺用不完全归纳法提出了“所有动植物都是细胞构成的”的观点

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生物界的统一性

细胞学说未涉及原核细胞、未涉及病毒、未涉及多样性

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是指能够独立完成生命活动的系统

地球上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最大的生命系统是生态圈

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既属于细胞层次,又属于个体层次,没有组织、器官、系统三个层次

植物没有系统层次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生命系统的任何结构,但病毒属于生物

生命系统可以包含非生物成分,如生态系统、生态圈

组成细胞的元素、蛋白质等物质和细胞膜等结构不能独立表现生命特征,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一个分子、原子是一个系统,但不是生命系统

某个区域内的所有鱼类不属于任何层次,所有鱼类既不是单一物种又不是全部物种

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各种微生物

病毒

显微镜使用

低倍镜换高倍镜不需要升镜筒,中间不能转动粗准焦螺旋

相同光圈低倍镜更亮

材料颜色较深调亮,较浅调暗

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

常见原核生物:菌(蓝细菌、放线菌、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醋酸菌)、体(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

常见真核生物:植物动物、真菌(酵母菌、霉菌、蘑菇等)、原生生物(衣藻、草履虫、变形虫)

没有细胞核的细胞不一定是原核生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但属于真核生物

病毒既不属于原核生物也不属于真核生物

水华和赤潮

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组成细胞的元素

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都是必需元素

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含量少,生理作用并不小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检测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还原糖:

选材:理想的实验材料是还原糖含量较高且颜色较浅的生物组织或器官如苹果梨;不宜选用甜菜、甘蔗,因为他们富含的蔗糖不属于还原糖;马铃薯块含茎含淀粉(非还原糖)较多;西瓜等材料本身颜色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加热:对试管水浴加热过程中试管底部不要触及烧杯底部,试管液面也低于烧杯液面,保证受热均匀

颜色变化:斐林试剂的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与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_4\)溶液)混匀后,生成蓝色的\(Cu(OH)_2,Cu(OH)_2\)与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生成砖红色的\(Cu_2O\)沉淀,当蓝色溶液较多,砖红色沉淀较少时会显示出棕色

斐林试剂需现配现用,检测还原糖时参与反应的是新制的\(Cu(OH)_2\)悬浊液,放置时间长了会有沉淀析出,使反应减慢甚至不发生

脂质:

材料处理:在检测脂肪的实验中,若用花生种子作实验材料,必须提前浸泡3-4h,浸泡时间短了,不容易形成切片;浸泡时间过长,则组织太软,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如果是新鲜种子,则不必浸泡,浸泡后效果反而不好

切片要求:尽可能地切出薄片,否则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胞重叠,不易观察

染色要求:染色时间不宜过段(染色不充分,脂质颗粒染色过浅,不易观察),也不宜过长(时间过长,样品中的脂肪可能溶解,洗浮色时被洗掉,且会使细胞其他部位着色,观察不到被染色的脂肪)

染色后一定要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而不能用蒸馏水,原因是苏丹三溶于酒精不溶于水

蛋白质:

留样对照:还原糖、蛋白质的检测实验中,在加相应试剂之前,要留出一部分组织样液,以便与检测后的样液颜色进行对比,增强实验的说服力

稀释样液:在蛋白质的检测实验中,如果用蛋清作为实验材料,一定要稀释到一定程度,否则,其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后会黏在试管的内壁上,使反应不彻底,试管也不易洗刷干净

检测蛋白质时,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后,没有观察到溶液变成紫色,可能是因为加入了过量的双缩脲试剂B液,\(CuSO_4\)在碱性溶液中生成大量蓝色的\(Cu(OH)_2\)沉淀,遮盖了实验中产生的紫色

淀粉:

选材处理:避免实验材料的颜色干扰,如用绿叶、需现用酒精脱色,再进行鉴定

碱性条件下不宜用碘液检测淀粉,因为碱能使碘液褪色

细胞中的水

晒干是蒸发自由水,烘干是失去由结合水转化成的自由水

细胞中的无机盐

细胞中的糖类

不是所有糖类中氢原子和氧原子数之比都为2:1,如脱氧核糖(\(C_5H_{10}O_4\)

不是所有氢原子和氧原子数之比为2:1的都是糖类,如甲醛(\(CH_2O\)

不是所有糖类都是能源物质,如核糖,脱氧核糖都不能氧化供能

纤维素并非是所有生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只有植物细胞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葡萄糖、果糖、半乳糖、麦芽糖和乳糖等是还原糖,蔗糖和所有的多糖都不具有还原性

二糖和多糖必须水解成单糖后才能被细胞吸收,所以葡萄糖可以口服或注射,蔗糖只能口服

植食性动物体内的某些微生物可分解纤维素

不是所有糖类都是甜的(淀粉、纤维素),不是所有甜的都是糖类(工业糖精)

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直接能源物质是ATP,最终能源物质是太阳能

细胞中的脂质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含有脂肪

胆固醇可以通过代谢转化为维生素D和性激素

磷脂和胆固醇都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胆固醇还在人体内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脂质中只有脂肪可以被苏丹三染成橘黄色

与糖原相比等质量的脂肪体积小,储能多

脂肪可直接氧化分解供能,也可转化成糖类供能

蛋白质

蛋白质的消化:能对食物中的蛋白质进行消化的器官是胃和小肠,在胃部,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将蛋白质初步消化;在小肠中,肠液和胰液中的酶将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

蛋白质的吸收:蛋白质消化形成的氨基酸在小肠部位被吸收进入血液

结构最简单的R基是—H

多肽形成蛋白质的过程中可能有新的化学键生成,如二硫键

变性的蛋白质仍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双缩脲试剂反应的是蛋白质的肽键

蛋白质变性会使肽键暴露,容易被蛋白酶水解

断裂肽键氧原子减少数=2×失去氨基酸数-断裂肽键数

核酸

细胞内既有DNA也有RNA,但只以DNA为遗传物质,由于绝大部分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因此大多数生物的遗传信息储存在DNA中

病毒只有DNA或RNA中的一种,遗传信息储存在拥有的那种

核酸是单糖!!!!!

生物大分子

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结合而成的,但脂肪的相对分子质量与蛋白质、核酸、多糖相比小很多,一般不称其为生物大分子。磷脂和固醇也不属于生物大分子

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膜

在空气————水界面,头部与水接触,尾部与空气接触

在细胞(内外两侧都是水的环境下)磷脂分子的尾部相对排列在内侧,而头部相对朝向两侧的水环境中,形成磷脂双分子层

在苯————水混合溶剂中,磷脂的头部与水接触(朝向外侧),尾部与笨接触(朝向内侧)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壁,能够吸水涨破;没有细胞核众多细胞器,能获得较为纯净的细胞膜

人成熟的红细胞测得脂质单层分子的面积为红细胞膜表面积的2倍,如果细胞内有核膜和细胞器膜,则脂质单层分子的面积比细胞膜的表面积的2倍要大

对细胞有害的物质不易进入细胞,不是不能

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发生在细胞与细胞之间,不是发生在细胞内

细胞膜上的受体并不是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所必需的结构,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就不需要细胞膜上的受体;性激素等部分信号分子的受体在细胞内部

小鼠细胞——人细胞融合实验只证明了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具有流动性,不能表面磷脂分子具有流动性;只有该实验和其他相关实验证据一起,才能表面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糖蛋白只分布在细胞膜的外侧

磷脂双分子层内部是磷脂分子的疏水端,水溶性分子或离子不能自由通过,因此具有屏障作用

胞间连丝可以运输物质

细胞膜的流动性体现在磷脂分子层和蛋白质移动变化让物质进出,选择透过性体现在膜上的载体蛋白有选择地让小分子物质进出

细胞器

细胞质基质呈胶溶状且不断流动

细胞壁是全透性的,不起系统边界作用

核糖体主要由蛋白质和RNA组成,是蛋白质(多肽)合成的场所,但没有加工的功能

高尔基体主要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但不能合成蛋白质

溶酶体中含大量水解酶,但这些水解酶不是在溶酶体中合成的

液泡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中,在细胞成熟过程中,由多个小液泡合成大液泡,在成熟的植物细胞中具有中央液泡。除植物细胞外,某些其他生物细胞中也存在液泡,如酵母菌细胞

细胞中含有色素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液泡,叶绿体中的色素与光合作用有关,液泡中的色素与光合作用无关,但与花和果实等的颜色有关

真核生物合成脂质的酶在内质网光面,呼吸酶在线粒体,原核生物合成脂质的酶在细胞质基质,呼吸酶在细胞质基质

肠腺细胞需要合成分泌蛋白,需要较多的核糖体参与,比汗腺细胞的核糖体更多

唾液腺细胞中含有较多的高尔基体,有利于唾液淀粉酶的形成

心肌细胞中含有较多的线粒体,有利于心肌收缩

线粒体在代谢旺盛的需能部位较多,如肾小管、心肌、肝脏等部位

在蛋白质分泌旺盛的细胞中,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的数量较多(如肠腺等部位的一些合成消化酶或蛋白质类激素的细胞中)

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

分泌蛋白

血红蛋白不是分泌蛋白,是红细胞内的结构蛋白

分泌蛋白: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胰岛素

分泌蛋白合成分泌后,内质网膜减少,高尔基体膜不变,细胞膜面积增大

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生物膜是细胞中各种膜结构的总称,病毒无任何膜结构

原核细胞中只有细胞膜,无核膜和细胞器膜,所以原核细胞有生物膜,但无生物膜系统

核糖体和中心体没有膜结构,不属于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生物膜系统是由细胞中的膜结构共同构成的,囊泡膜属于细胞的生物膜结构,消化道黏膜等不属于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溶酶体

溶酶体也能清除无用的生物大分子和衰老的细胞器

细胞核

并不是所有细胞都有细胞核,如原核生物、高等植物的筛管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有些细胞不只有一个细胞核,如双小核草履虫有两个细胞核,人体的骨骼肌细胞中细胞核可达数百个

细胞核是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但不是细胞代谢的中心,因为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核膜是具有双层膜的结构,但细胞核不属于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外层核膜上会附着一些酶

核膜和核孔均具有选择透过性。核孔虽然可以允许大分子物质通过,但仍然具有选择透过性:RNA、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核孔,细胞核内的DNA不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等既可以通过核膜进行运输,也可以通过核孔进行运输

核孔的数量、核仁的大小与细胞代谢的强弱有关。代谢旺盛、蛋白质合成量大的细胞,核孔数量多,核仁较大

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物质出现在不同时期上的两种形态。染色质高度螺旋花、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染色体解螺旋、成为细丝状变成染色质

原核细胞中的DNA是裸露的,原核细胞内不存在染色质或染色体

细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水进出细胞的原理

1.把体积与质量分数相同的葡萄糖和蔗糖溶液用半透膜(允许水分子和葡萄糖通过,不允许蔗糖通过)隔开(如图)

因为葡萄糖是单糖,蔗糖是二糖,所以体积与质量分数相同的情况下,葡萄糖分子数目较多,故开始时水分子整体表现为由乙侧向甲侧流动,导致甲侧液面升高

由于葡萄糖能通过半透膜而蔗糖不能,故一段时间后,乙侧溶液浓度逐渐增大,最终水分子整体表现为由甲侧向乙侧流动,乙侧液面高于甲侧。

由于有液面高度差产生的静水压存在,所以乙侧溶液浓度高于甲侧

2.半透膜两侧的渗透作用达到平衡时,半透膜两侧水分子相互扩散的速度相等,半透膜两侧的渗透压不一定相等

3.达到渗透平衡时,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不一定相等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选材:

(1)选择的实验材料必须是活细胞,只有活细胞的原生质层才具有选择透过性

(2)要含有中央液泡的植物细胞,否则分离现象不明显

(3)细胞液最好有颜色,如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细胞液为紫色,易于观察

(4)盐酸、酒精、醋酸等能杀死细胞QAQ

2.观察质壁分离时间不宜过长、外界溶液浓度不宜过大,以免细胞隐长时间处于失水状态而死亡,影响对质壁分离复原现象的观察

3.植物不用部位的细胞,其细胞液浓度一半存在差异,所以置于同一浓度的外界溶液中,其质壁分离的速率和程度一般不同

4.若将细胞置于物质的量为1mol/L的\(KNO_3\)溶液(大于细胞液浓度但不会导致细胞死亡)中,开始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向外界渗透的速率大于\(KNO_3\)溶液中的水分向细胞液中渗透的速率,出现质壁分离,同时由于\(KNO_3\)溶液中的\(K^{+}\)\(NO_3^{-}\)都可以被细胞吸收,使细胞液浓度增大,一段时间后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KNO_3\)溶液的浓度,使细胞吸水而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5.吸水纸的作用:引流,使细胞浸泡在滴加的溶液中

6.黑藻叶肉细胞的液泡是无色的,叶绿体是绿色的,叶绿体不会干扰观察质壁分离,反而会帮助观察

7.比较几种位置溶液浓度大小:外界溶液浓度越大质壁分离所需时间越短,程度越大

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CO_2,O_2\)和酒精都是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也叫易化扩散

主动运输

主动运输过程中载体蛋白空间结构会发生变化

协同运输是一类靠间接提供能量完成的特殊主动运输

胞吞和胞吐

1.通过胞吞和胞吐运输的物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一般是颗粒性物质、蛋白质等大分子,某些小分子也可通过胞吞和胞吐的方式运输

2.R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是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的,而不是通过胞吞、胞吐的方式

3.胞吞和胞吐通过膜的融合将物质吸收到细胞内或释放到细胞外,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也说明过程中物质通过的细胞膜层数是0

4.胞吞和胞吐都不需要载体蛋白,但需要膜上蛋白质的参与,需要消耗细胞呼吸所释放的能量

5.胞吞形成的囊泡,在细胞内可以被溶酶体降解

6.判断物质还是出细胞,先判断细胞膜的内侧和外侧,糖蛋白在外侧,提供能量的在内侧

转运蛋白

细胞能量的供应和利用

1.酶和无机催化剂意义,能催化化学反应的进行,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但本身并不被消耗,并不为化学反应提供物质和能量,不改变化学反应的方向和生成物的量

2.用加热的方法不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但可以增加反应物分子的内能,从而能够增加活化分子数

3.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实验(淀粉+碘液):

(1)要让反应物和酶在各自所需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再进行混合

(2)检测试剂不能用菲林试剂代替,菲林试剂需要水浴加热,而该实验需严格控制温度

(3)不宜用\(H_2O_2\)做反应物,\(H_2O_2\)易分解,加热条件下会使其分解加快,氧气的产生速率增加并不能准确反映酶的活性增大

4.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H_2O_2\)在过氧化氢酶催化下分解)

(1)必须先调节pH,然后再将反应物与酶混合。否则反应物会在未调节好pH的情况下就在酶的作用下发生反应,影响实验准确性

(2)不能用斐林试剂作指示剂,盐酸会和斐林试剂反应,使斐林试剂失去作用

(3)不宜采用淀粉酶催化淀粉的反应,因为碘液会和\(NaOH\)发生化学反应,使碘与淀粉生成的蓝色络合物的机会大大减少,而且在酸性条件下淀粉也会水解,进而影响实验观察效果

5.胃蛋白酶的最适反应pH为1.5,考虑酶作用的地点来推测最适反应pH和温度

6.温度和pH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反应速率,反应液的pH值变化不影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

7.酶可以在生物体外发挥作用

8.鸡肝匀浆、马铃薯匀浆和新鲜肝脏研磨液都含有过氧化氢酶

酶的专一性相关的模型

1.随着底物浓度升高,竞争性抑制剂一致效率越来越小,因为底物浓度越高,底物与酶活性部位结合的机会越大

ATP

1.ATP≠能量,ATP是一种物质,不是能量,能量储存在ATP中

2.ATP脱去一个磷酸基团成为ADP,ADP再脱去一个磷酸基团成为RNA的基本单位之一————腺嘌呤核糖核苷酸,简称AMP

3.ATP的基本结构特点可总结为“一个腺苷,两个特殊化学键,三个磷酸基团”

4.ATP并非细胞生命活动的唯一的直接供能物质,只是绝大多数生命活动的直接供能物质,除此之外,还存在其他直接供能物质,如GTP(与ATP只有碱基上不同)

5.常见的消耗能量的生理过程:主动运输、蛋白质合成、胞吞、胞吐、细胞分裂等;常见的不消耗能量的生理过程:自由扩散、协助扩散、气体交换、渗透作用、蒸腾作用等

6.ATP的合成所需酶:ATP合酶;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

7.ATP的水解所需酶:ATP水解酶;场所:生物体需能部位

8.DNA和RNA的缩写A指的是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

9.任何情况下,ATP的产生和分解速率都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细胞产生ATP的速率基本等于产生ADP的速率

10.ATP在细胞中含量极少,易再生

11.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在消化道中进行,不需要ATP释放能量

12.ATP可以分布于细胞内任何一个需要它的地方以及它运动的地方。比如细胞质基质、细胞器、细胞核内

13.ATP能量来源不能是热能

细胞呼吸

1.葡萄糖溶液煮沸的目的:灭菌和去除溶液中的\(O_2\)

有氧呼吸

1.反应物:葡萄糖参与第一阶段、\(H_2O\)参与第二阶段、\(O_2\)参与第三阶段

2.生成物:[H]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生成,\(CO_2\)在第二阶段生成,\(H_2O\)在第三阶段生成

3.能量变化特点:三个阶段都产生能量,大量的能量在第三阶段产生

4.总反应式中的能量不能写ATP,葡萄糖中的能量只有一部分储存在ATP中

5.反应式前后的\(H_2O\)不能消去,反应过程中第二阶段消耗了水,第三阶段产生了水

6.反应式中间要用箭头不能用等号,酶不能省略

7.细胞呼吸的底物不只有葡萄糖,教材以葡萄糖为例

8.有氧呼吸中产物\(H_O\)中的氧来自氧气,\(CO_2\)中的氧来自水和葡萄糖

9.以脂肪为底物,脂肪中的\(O、H\)含量比低于葡萄糖,所以吸收的\(O_2\)多于释放的\(CO_2\)

10.当氧气吸收量大于二氧化碳排出量,说明该器官呼吸作用不知是氧化分解糖类物质

11.有氧呼吸释放大量能量能使酵母菌快速繁殖

无氧呼吸

1.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少量能量,生成少量ATP,无氧呼吸释放能量少,是因为无氧呼吸过程中,有机物分解不彻底,还有大量的能量储存在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或葡萄糖中

2.酶的不同决定了丙酮酸产物的不同:大多数植物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CO_2\),玉米的胚、马铃薯块茎和甜菜块根等植物细胞、人体细胞、动物细胞及乳酸菌等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3.常见厌氧菌:乳酸菌、破伤风杆菌

4.消耗等量葡萄糖,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产生\(CO_2\)之比是3:1,产生等量\(CO_2\),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之比是1:3

5.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同时进行时,若\(O_2\)吸收量/\(CO_2\)释放量=3/4,此条件下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与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量相等,小于无氧呼吸占优势,大于有氧呼吸占优势

6.呼吸商(产生二氧化碳比吸收氧气)越大,无氧呼吸越强,细胞代谢越弱

7.小麦种子无氧呼吸产生酒精,不能在无氧情况下存储

细胞再呼吸

1.水果保鲜要既要保持水分,又要降低细胞呼吸,零上低温能降低细胞呼吸相关酶的活性,从而减弱细胞胡写,又避免温度太低冻坏水果

2.实验时注意微生物呼吸对实验的干扰

3.实验材料是生物材料,防止奇奇怪怪的因素干扰,应设置对照组将生物材料灭活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绿叶中色素的提取:

(1)一般选择新鲜的绿色叶片,因为新鲜的绿色叶片中叶绿素含量较高

(2)在实验前,新鲜绿叶不要用清水浸泡,因为用清水浸泡会使细胞吸水,提取液中色素的浓度会降低,影响实验效果

(3)为保证提取效果,提取色素的无水乙醇不应一次性加入,应分多次加入

(4)研磨过程要迅速、充分、目的是为了防止乙醇挥发,并使色素充分溶解,不加如\(SiO_2\)会使研磨地不充分,色素含量减少

(5)碳酸钙可防止研磨过程中色素被破坏,且主要保护的是叶绿素,不加可能使叶绿素色素带变窄

(6)色素提取最好在弱光下进行,因为绿叶素不稳定,见光易分解

2.分离绿叶中的色素

(1)制备滤纸条时:医药保证定性滤纸干燥,目的是使层析液能够在滤纸上快速扩散;二是要先剪去一端两角,目的是防止色素在滤纸条边缘扩散太快

(2)画滤液细线的要求是细、齐、直,目的是使分离出来的色素带平整、不重叠

(3)画滤液细线时,要在首次画完干燥后再画1~2次,目的是增加滤液细线中的色素含量,使分离出来的色素带清晰、分泌

(4)滤液细线一定不能触及层析液,防止色素溶解在层析液中而观察不到色素带

(5)试管(烧杯)口一定要盖严,防止层析液中成分挥发

3.无水乙醇超过一定范围后,越多色素浓度越低,颜色越浅

4.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不是无水乙醇

5.只画一次滤液细线会使色素含量低,色素带变窄

捕获光能的色素

叶绿体

1.并不是所有的植物细胞都含有叶绿体,只有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细胞菜含有叶绿体

2.色素不只是分布于叶绿体中,也可分布于液泡中,如花青素,但是液泡中的色素不能用于光合作用

3.叶绿体不是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唯一场所,如蓝细菌的细胞没有叶绿体,它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细胞质

4.恩格尔曼实验的巧妙之处

(1)材料巧妙:水绵不但具有细而长的带状叶绿体,而且叶绿体在细胞中呈螺旋带状分布,便于观察

(2)排除干扰巧妙: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排除了氧气和光的干扰

(3)观测指标设计巧妙:通过对需氧细菌的分布进行检测,从而能够准确地判断出释放氧气的部位

(4)实验对照巧妙:用极细的光束,叶绿体上可分为有光照部位和无光照部位,相当于一组实验对照试验

5.叶绿体中的含氮光合色素是叶绿素

6.叶绿色和类胡萝卜素都参与光合作用,大多数高等植物的叶绿素在光照条件下进行

7.光反应场所为类囊体膜,参与光反应中心的蛋白在类囊体膜上组装,Rubisco(催化\(CO_2\)的固定的酶)是参与暗反应的相关酶,在叶绿体基质中组装

8.线粒体产生的ATP被叶绿体利用时,可参与叶绿体内\(C_3\)的还原、内外物质的运输、有关酶的合成等代谢过程

9.\(H_2O\)裂解释放\(O_2\)利用光能

10.叶绿体中光反应产生的能量既用于固定\(CO_2\),也参与叶绿体中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的合成

11.光合色素主要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

光合作用

1.无光条件不利于暗反应进行,因为不能提供ATP和[H]

2.[H]作为\(C_3\)还原的还原剂

3.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4.种植密度过大,对弱光照有优势的植物体现优势,需要强光的植物光合速率下降较大

5.阴生植物、旱生植物呼吸作用低,光补偿点低,需要的光照强度相对较小

6.光补偿点小的适合套种弱光,光饱和点大的适合强光

7.\(CO_2\)浓度过高会抑制呼吸作用,减少能量产生,进而抑制光合作用

8.\(NaHCO_3\)浓度过高会使细胞失水,减慢代谢,影响光合作用

9.阴雨天光照弱,为了减少植物损失要降低温度减少呼吸消耗

10.呼吸作用中的[H]是NADH,光合作用中的[H]是NADPH

1.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成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TP和NADPH中

细胞生命历程

细胞增殖与周期

1.只有能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如发育中的受精卵、根尖分生区细胞、茎的形成层细胞、皮肤生发层细胞、各种干细胞等;有些细胞分裂结束后不再继续分裂,它们就没有细胞周期,如成熟的精子和卵细胞等就不具有细胞周期

2.细胞周期必须是分裂间期在前,分裂期在后,不能颠倒。分裂间期和分裂期是根据染色体行为划分的,事实上它们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3.一些外界因素,如温度、pH等会影响细胞周期的长短

4.蛋白质合成抑制剂会影响\(G_1\)期细胞进入\(S\)

5.高等动物器官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细胞的数量

有丝分裂

1.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的分裂不是纺锤丝牵引的结果,即便没有纺锤丝,到了一定时期,着丝粒也会分裂

2.赤道板与细胞板:赤道板只表示一个位置,不是真实存在的结构,而细胞板是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形成的一种结构,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是高等植物细胞区别于动物细胞的一个标志,细胞板逐渐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

3.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分裂间期结束后,开始进行有丝分裂。有丝分裂不包括分裂间期

4.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是人为划分的,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5.染色体平均分配会使DNA平均分配,是指细胞核中的DNA平均分配,而细胞质中的DNA在分裂时是随机分配的,如线粒体DNA

6.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都是真核细胞的增殖放式,原核细胞通常以二分裂方式增殖,二分裂既不属于有丝分裂也不属于无丝分裂

7.有丝分裂过程中有两组(四个)中心粒,一对中心体

8.观察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不需要盐酸解离

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细胞周期中遗传物质规律性变化

细胞分化

1.并非所有干细胞都要发生分化,干细胞通过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目,一部分干细胞发生分化,成为具有特定功能的组织细胞;还有一部分干细胞保持分裂能力,用于干细胞的自我更新

2.种子萌发不体现全能性

3.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没有全能性(不具有遗传物质)

4.全能性的表现需要经历细胞分化的过程

5.卵细胞是分化的细胞,受精卵不是

细胞的衰老

1.随着年龄的增长,细胞继续分裂的次数会逐渐减少,这说明细胞会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多而衰老

2.细胞进入衰老状态,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会出现收缩状态,细胞中一些酶的活性会下降,从而影响细胞的生活

3.人衰老后会出现免疫力下降、适应环境能力减弱等现象

4.有些酶活性会升高

细胞的死亡

1.细胞凋亡由基因决定,受环境因素影响

2.自噬≠吞噬,清楚衰老细胞是细胞吞噬

暂时不知道怎么分类

1.细胞发生癌变,新陈代谢加快,自由水含量比正常细胞高

2.人的小肠肠腔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不属于内环境

3.显微结构:大于0.2微米,细胞中的结构如染色体、叶绿体、线粒体、核仁等结构;亚显微结构:小于0.2微米,如细胞膜、内质网膜和核膜的厚度,核糖体、微体、微管和微丝的直径等。

4.叶片等的颜色与叶绿体内的色素有关,花,果实等的颜色与液泡内的色素有关

标签
易学教程内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或用户发布的内容,如有违反法律规定的内容欢迎反馈
该文章没有解决你所遇到的问题?点击提问,说说你的问题,让更多的人一起探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