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例重症患者接受了瑞德西韦「同情用药」,最终 68% 的患者情况得到改善,47% 的患者痊愈出院,重症患者死亡率降至 13%。瑞德西韦会是「特效药」吗?
机器之心报道,参与:蛋酱、张倩。
今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瑞德西韦以「同情用药」方式治疗 Covid-19 重症患者的试验结果,这也是自瑞德西韦作为新冠潜力药物进入公众视野以来,首次公布临床研究结果。
文章地址: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007016
试验共包括 53 名重症患者,接受用药后,36 人(68%)获得临床症状改善,有 47% 的患者现已痊愈出院。接受呼吸机/ECMO 治疗的 34 名患者中共有 6 名死亡,死亡率仅为 18%。
值得注意的是,接受用药的重症患者死亡率为 13%,这一数字与目前重症死亡率统计结果相比要低得多。
53 位重症患者接受「同情用药」之后
1 月 25 日至 3 月 7 日期间,研究共给予 61 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同情用药」。此次试验的疗程为 10 天,第一天为静脉给药 200mg,随后 9 天为每天 100mg,给药方式与国内曹彬团队正在进行的瑞德西韦临床试验相同。
在所有接受用药的病例中,排除 7 例无治疗后数据的患者和 1 例给药起始日期错误的患者,余下的 53 名患者,有 40 名(75%)接受了瑞德西韦的完整 10 天治疗,10 名(19%)接受了 5-9 天的治疗,3 名(6%)接受了少于 5 天的治疗。
53 位患者分别来自美国(22 位患者)、欧洲和加拿大(22 位)以及日本(9 位)。其中,40 例患者(75%)为男性,年龄范围为 23 至 82 岁,中位年龄为 64 岁(四分位数范围为 48 至 71)。接受用药之前,患者症状持续时间的中位数为 12 天,30 名患者正在接受呼吸机治疗,4 名患者接受 ECMO(人工肺)治疗。
表 1: 53 例患者的人口统计学信息和初始临床特征。在接受第一次瑞德西韦用药 18 天后的中位随访中,53 例患者中的 36 例(68%)在氧气支持方面得到改善,8 例(15%)患者恶化,18 天死亡率为 13%。值得注意的是,在接受呼吸机支持的 30 例患者中,17 例(57%)患者拔管,接受 ECMO 的 4 例患者中有 3 例已经停止使用 ECMO。
图 1:用药前与用药后的患者氧气支持状态变化。在第一次接受用药后的 28 天,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的累积发生率为 84%。在最近的洛匹那韦–利托那韦随机对照试验中,28 天死亡率为 22%,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试验中的 199 名患者中只有 1 名患者在用药之前接受机械通气治疗。
最终,在接受瑞德西韦「同情用药」的 53 例重症患者中,36 例(68%)观察到临床改善,共有 25 例(47%)患者出院。7 例(13%)患者死亡,其中接受呼吸机/ECMO 治疗的 34 名患者中共有 6 名死亡,死亡率仅为 18%,未接受呼吸机/ECMO 治疗的 19 名患者中有 1 名死亡,死亡率为 5%。
图 3:截至用药后 36 天,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累积发生率。多项试验结果将揭晓,瑞德西韦会是「人民的希望」吗?
53 例患者的「同情用药」结果,似乎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希望。瑞德西韦就是我们要找的「特效药」吗?
心脏病专家、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创始人 Eric Topol 在推特上表示:「该结果令人振奋,尤其是针对接受呼吸机患者的症状改善。」
研究的主要作者之一乔纳森·格莱恩博士公开表示:「目前尚无行之有效的 Covid-19 治疗方法,我们无法从这些数据中得到明确的结论,但就接受用药的这一组重症患者的临床观察结果来看,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希望。」
这项给予多名重症患者的「同情用药」研究,是迄今为止公布的最大瑞德西韦治疗 Covid-19 临床试验数据集。但它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缺乏对照组,这也导致研究者最终无法从统计学层面上确定瑞德西韦对于 Covid-19 患者来说是否「有意义」。
瑞德西韦制造商吉利德(Gilead)的首席医学官 Merdad Parsey 表示,这一数据结果「鼓舞人心」但「有局限」。
与此同时,吉利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世界卫生组织都在展开使用瑞德西韦治疗 Covid-19 的相关试验。国内中日友好医院王辰、曹彬团队牵头的瑞德西韦针对轻中症患者的临床试验,也即将完成。
接下来一段时间,也许会有多项瑞德西韦临床试验揭晓结果,是「希望」还是「失望」,我们也将等到最终的结论。
参考链接: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gilead-remdesivir-clinical-data-in-covid-19-patients-2020-4
来源:oschina
链接:https://my.oschina.net/u/4304462/blog/3230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