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迎:反思经济学》读后感作文4300字

自作多情 提交于 2020-04-07 13:50:58

《张维迎:反思经济学》读后感作文4300字:
读完张维迎教授的文章《反思经济学》,突然想到了一个成语,削足适履,“足”为经济现象,“履”为经济学理论;本来应该是鞋子去适合脚,经济学理论应该是去解释经济现象;而张维迎批判的现代经济学逆其道而行,不满足经济学理论的,统统通过行政手段去改造经济现象,使其适合经济学理论,如此这般,经济学理论必然走向教条化。另外一名北大的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提出比较优势理论,解释了中国大跃进时期经济政策的失败,解释得相对比较成功。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大跃进时期国家实施赶超战略,大搞不适合中国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重工业,而放弃符合本国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致使举国经济颓败。比较优势理论属于静态分析,无法很好解释产业转型和升迁。于是乎林教授没有升级理论,而是跑到非洲大陆,寻找到了比较优势理论较好解释的经济体,于是乎提出新的理论名字《新结构经济学》,其做法大抵也是要求经济现象适应经济学理论吧。
1.关于外部性和产业政策
张维迎文中提到了经济学的几个经典假设,这些假设一旦与现实不符合,经济学界削足适履,从而基于这些理论制定的经济政策往往南辕北辙甚至带来灾难性后果。比如说现代经济学认为的外部性。“外部性”是指经济交易供需双方产生的效应而未能体现到价格中去,而对第三方产生了影响,如此便得出“市场失灵”,需要政府这双“看得见的手”去规制。外部性分成两种,负的外部性,比如污染;正的外部性,比如科技研发。对应的规制政策也分两种,对于环境污染,征收环境税,增加厂商成本,供给曲线向下移动,形成新的均衡,交易量下降,体现了规制的效果。正的外部性,针对高科技企业进行补贴,减小厂商成本,供应曲线向上移动,新的均衡态下交易量上升,体现了规制政策鼓励科技投入。

《张维迎:反思经济学》读后感作文4300字

国家鼓励正的外部性,便出台了各种产业政策,进行堂而皇之的政府补贴。简单的供求曲线分析,逻辑上是没啥毛病的,然而现实世界的经济现象纷繁复杂,苏菲的世界读后感(http://www.simayi.net/duhougan/10176.html)经济学有句经典认知,“人是在激励条件下行为的”,产业政策可能会带来市场价格的扭曲,人们在扭曲的价格信号下,其行为可能带来更大的扭曲。经济政策不宜使用静态的供求分析工具,政策如同下棋,得基于对人的行为的理解多往前看几步。
国内电动车市场便是基于正外部性考虑,大肆政府补贴,终归也没有孵化出来良性发展的产业环境,目前来看应该是失败的产业政策。即使说对高科技产业进行政府补贴,也会面临着补贴多少的问题,更会带来寻租受贿,车企和政府官员共同侵占国家税收,尤其是在法律不健全的情况下。政策对电动汽车补贴,往往从成本端进行补贴,每台车成本多少,政府事实上无法得知;车企必然高报成本,结果便出现了补贴的钱高于电动车成本价,尤其是电动大巴。于是乎全国电动大巴企业疯狂生产,根本不用卖出去啊,生产出来赚补贴。后来政府发现政策不对头,于是乎修改修改,要求生产出来的大巴不能停在马路边和停车场,必须有行驶里程,下有对策,车企雇佣司机,一群大巴空跑,为的是跑里程。从市场行为角度,不用知道企业到底成本曲线如何,成本高的必然被市场淘汰,成本低的代表较高的生产水平,留在市场中,也就是说企业成本曲线只有市场才能测量出来,而政府,尤其是法治不完善的政府,永远不得而知。对高科技进行补贴,前提是政府得知道哪些产业才是高科技产业。比如电脑整机,全部使用采购配件,生产电脑整机出售,高大上,貌似高科技产业,实则类似传统制造业;纳米智能布料,能够根据环境感知自动调整布料结构,从而实现保暖,通气自动调节。在我们国家政府看来,电脑么,属于高科技产业;布料服装,太传统的产业。于是乎疯狂补贴电脑整机厂家,而实际上的高科技布料被打入垃圾夕阳产业,不把厂房给强制拆除,打击污染小产能就不错了。
从上面可以看出来,即使经济学的外部性理论正确无疑,到了复杂的现实经济中,据此制定的经济政策也绝非简单。产业补贴,如果要达到应有的效果,应该从消费者入手,就拿电动车来说,对购买电动车的消费者进行补贴,比如每人给10万补贴卷,具体消费者购买哪家汽车,消费者自己选择,如此这般几乎不会干扰产业正常发展,因为交易仍然是市场行为,没有任何对厂商成本曲线的扭曲。这个思路就是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学券制”,那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我们视而不见。
张维迎在文中提到了,科斯认为任何的外部性都是因为产权没有得到充分的界定。科斯的这个思想还是蛮深刻的。怎么理解?举个例子:
甲乙是邻居,甲爱唱歌,而且必须到共用的楼道里去唱歌才能过瘾,乙比较反感。假设甲在楼道唱歌的正效用是10元,乙的效用是-6元,结果会如何呢?由于楼道是公用的,也就是产权没有得到充分界定的,结果肯定是吵来吵去。假设,楼道产权界定给乙方,乙方有权不让甲方在乙方楼道唱歌,结果如何?甲方可能向乙方付费6元,甲方继续唱歌,社会总的效用是4元。如果楼道产权界定给甲方,甲方在甲方楼道上唱歌,乙方只得忍着,那么社会总效用仍然是4元。
传说科斯因科斯定理而得了诺贝尔奖,其实没有科斯定理一说,如果勉强说有,只能简单说是,市场交易的前提是双方的产权得到界定。那么有些情况下产权确实难以界定,比如空气,比如海洋,这种情况下政府对环境污染进行惩罚,从而使得交易价格内部化,是有必要的。
关于产业政策,张维迎教授和林毅夫教授有过一次公开的辩论,网上可以查到,非常精彩的学者辩论,张维迎教授仍然秉持了奥地利学派的观点,而林毅夫教授秉持了凯恩斯主义的思想,对学界的影响必将深远。这一次的学者辩论,与2001年杨小凯“后发劣势”和林毅夫“后发优势”之论争,定将在中国经济学发展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2.关于GDP及经济发展
GDP在中国政府官员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举国上下唯GDP论,官员升迁,社会矛盾化解,以及政府税收等无一不与GDP相关。从统计学角度来看:
GDP=C+I+G+NE,也就是GDP=消费+投资+政府消费+净出口。这仅仅是一个表征式,而不是GDP决定式。这个基本概念,其实被无视了。这个公式只能表征产出的GDP去哪儿了,而不能解释GDP是如何增长的。比如汽车速度=里程/时间,这个公式只能表征汽车的速度,而汽车的速度决定于汽车性能本身。基于对GDP公式的误解,于是乎举国上下,经济发展三驾马车,尤其是增加政府收入堂而皇之,各种政策鼓励出口,搞得贸易摩擦加大。经济的增长只能是要素的投入,以及全局性变量,生产力,尤其是科技的力量。增加要素投入,增加科技投入都能带来经济的增长。
宏观经济学有经济周期论,经济发展是波动上升的,宏观经济学目的是理解经济周期,从而找出办法缓解经济的周期性。在经济下行时候,政府干涉,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时候的四万亿的大水漫灌就是基于这个思路。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政府干预经济周期,是凯恩斯主义的做法。有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危机是因为政府干预而扭曲经济,累积的效果就是爆发经济危机。当然,现代经济学未必如文中描述的那么简单,流派众多,单就凯恩斯主义就不是一种观点。凯恩斯语言晦涩,后人对凯恩斯的理论误解甚多。如果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政府出手增加支出,有没有效果?可能会有,但是有个前提,那就是危机的当时社会没有充分就业,通过政府扩展性财政政策,增进就业率,实现不同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应该有效果。但是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我们国家政府支出本来就大,一旦来了危机便会铁公鸡,本来基础设施投资的边际收益率就很低,继续扩大支出拉动基建效果很差。当然,经济危机情况下,还有对人们预期的管理。当然按有些流派的观点是,危机情况下任其放任自流,经济体自身有很轻的自愈能力。经济体与经济体不同,我们属于威权主义,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强势看得见的手管控之下,可预见这种经济体自我调整能力是很差的。
3.关于反垄断
按张维迎的观点来说,垄断是因为违反了经济学充分竞争的前提假设,所以需要拆散大企业。反垄断是比较复杂的经济学和法律上的考察,常人难以理解。垄断分为行政性垄断,这种垄断型企业任何法治健全的国家都是反的。垄断该不该反,多指自然垄断型企业。制造业上自然垄断是平均成本曲线一直下降,没有上升段,从而规模越大,生产成本越低;网络经济中是链接的节点多,从而对用户形成锁定效应,如电话网络和社交网络。张维迎教授提倡不反的肯定是自然垄断性企业。自然垄断企业往往利用自身超额利润,投入大量的研发,有理论认为,只有一定的垄断,才有能力投入大量研究经费从而推动科技发展。行政性垄断往往不在于生产端,而是社会资源的一种扭曲式分配,张维迎教授的理论肯定是也是反对行政垄断型企业的。然而,某些国家和地区往往鼓励行政性垄断,这个无法用经济学来解释。
现实的经济体中,绝对的垄断几乎不存在的,所谓的大公司往往出于寡头竞争的市场格局中,这种竞争往往激烈程度不容小觑,几家大企业往往拼命投入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其实这种情况下大企业确实对社会有正面意义。
4.经济学新范式
文中认为经济学需要范式转换,也就是需要新的经济学发展方向范式。这个对于我们门外汉来讲,既有经济学都不太懂何谈理解未来经济学到底往哪个方向发展呢。但是有一些可能的发展方向吧。
第一、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的鸿沟将会被填平。这个得益于大数据的可获得性,未来社会研究微观主体行为有大量的数据可以描述,甚至能够描述每一个人的行为。在这种数据充沛的条件下,完全有可能对宏观经济进行模拟,从而宏观微观的划分意义不大。举一例子,假设区块链技术大面积普及之后,能够建立全民账本,每一个人的个人资产负债表变迁可能是研究货币的入手点,那么货币经济学会不会颠覆性改变呢?最近刚刚看了一篇文章《亚马逊的经济学家》,说的是亚马逊旗下招揽了300多名经济学家,利用亚马逊的大数据做各种各样的经济分析,可以预见,这就是以后经济学的搞法。不单单是微观经济分析,据说利用这些数据得出的全国CPI比美国统计部门给出的数据还靠谱呢。
第二、未来的经济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有可能会出现基于网络化的经济学理论,从而完全颠覆以往的经济学假说。就连知识的生产模式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维基百科模式,那么经济学研究模式会不会发生变化呢?会不会还有如张维迎教授这种精英式的经济学家呢?
经济学的祖师爷亚当斯密《国富论》有两点理论为后人称道,一是看得见的手说法,其实是对市场自身调节经济行为的认可,二是生产别针的例子,也就是劳动分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劳动分工地域扩大化便成为贸易。国内经济中管制很多,都是基于市场失灵的假说,张维迎教授说的的对,有问题的地方往往不是市场失灵,而是市场发育不充分导致的。但愿国内市场的成分不断发育,而政府的规制越来越受到法律的约束,如此我们民营企业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社会经济才更有活力。以上粗鄙认识,仅供扯淡!

易学教程内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或用户发布的内容,如有违反法律规定的内容欢迎反馈
该文章没有解决你所遇到的问题?点击提问,说说你的问题,让更多的人一起探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