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 vivo互联网技术 微信公众号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UNzYgpnKzmW6bAapYxnXRQ
作者:孔垂亮
很多同学在学习 Promise 时,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对其中的用法理解不了。本系列文章由浅入深逐步实现 Promise,并结合流程图、实例以及动画进行演示,达到深刻理解 Promise 用法的目的。
本系列文章有如下几个章节组成:
-
图解 Promise 实现原理(一)—— 基础实现
-
图解 Promise 实现原理(二)—— Promise 链式调用
-
图解 Promise 实现原理(三)—— Promise 原型方法实现
-
图解 Promise 实现原理(四)—— Promise 静态方法实现
本文适合对 Promise 的用法有所了解的人阅读,如果还不清楚,请自行查阅阮一峰老师的 《ES6入门 之 Promise 对象》。
Promise 规范有很多,如 Promise/A,Promise/B,Promise/D 以及 Promise/A 的升级版 Promise/A+,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下,最终 ES6 中采用了 Promise/A+ 规范。所以本文的Promise源码是按照Promise/A+规范来编写的(不想看英文版的移步Promise/A+规范中文翻译)。
引子
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们从一个场景开始,一步一步跟着思路思考,会更容易看懂。
考虑下面一种获取用户 id 的请求处理:
//不使用Promise
http.get('some_url', function (result) {
//do something
console.log(result.id);
});
//使用Promise
new Promise(function (resolve) {
//异步请求
http.get('some_url', function (result) {
resolve(result.id)
})
}).then(function (id) {
//do something
console.log(id);
})
乍一看,好像不使用 Promise 更简洁一些。其实不然,设想一下,如果有好几个依赖的前置请求都是异步的,此时如果没有 Promise ,那回调函数要一层一层嵌套,看起来就很不舒服了。如下:
//不使用Promise
http.get('some_url', function (id) {
//do something
http.get('getNameById', id, function (name) {
//do something
http.get('getCourseByName', name, function (course) {
//dong something
http.get('getCourseDetailByCourse', function (courseDetail) {
//do something
})
})
})
});
//使用Promise
function getUserId(url) {
return new Promise(function (resolve) {
//异步请求
http.get(url, function (id) {
resolve(id)
})
})
}
getUserId('some_url').then(function (id) {
//do something
return getNameById(id); // getNameById 是和 getUserId 一样的Promise封装。下同
}).then(function (name) {
//do something
return getCourseByName(name);
}).then(function (course) {
//do something
return getCourseDetailByCourse(course);
}).then(function (courseDetail) {
//do something
});
实现原理
说到底,Promise 也还是使用回调函数,只不过是把回调封装在了内部,使用上一直通过 then 方法的链式调用,使得多层的回调嵌套看起来变成了同一层的,书写上以及理解上会更直观和简洁一些。
一、基础版本
//极简的实现
class Promise {
callbacks = [];
constructor(fn) {
fn(this._resolve.bind(this));
}
then(onFulfilled) {
this.callbacks.push(onFulfilled);
}
_resolve(value) {
this.callbacks.forEach(fn => fn(value));
}
}
//Promise应用
let p = new Promise(resolve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done');
resolve('5秒');
}, 5000);
}).then((tip) => {
console.log(tip);
})
上述代码很简单,大致的逻辑是这样的:
-
调用 then 方法,将想要在 Promise 异步操作成功时执行的 onFulfilled 放入callbacks队列,其实也就是注册回调函数,可以向观察者模式方向思考;
-
创建 Promise 实例时传入的函数会被赋予一个函数类型的参数,即 resolve,它接收一个参数 value,代表异步操作返回的结果,当异步操作执行成功后,会调用resolve方法,这时候其实真正执行的操作是将 callbacks 队列中的回调一一执行。
(图:基础版本实现原理)
首先 new Promise 时,传给 Promise 的函数设置定时器模拟异步的场景,接着调用 Promise 对象的 then 方法注册异步操作完成后的 onFulfilled,最后当异步操作完成时,调用 resolve(value), 执行 then 方法注册的 onFulfilled。
then 方法注册的 onFulfilled 是存在一个数组中,可见 then 方法可以调用多次,注册的多个onFulfilled 会在异步操作完成后根据添加的顺序依次执行。如下:
//then 的说明
let p = new Promise(resolve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done');
resolve('5秒');
}, 5000);
});
p.then(tip => {
console.log('then1', tip);
});
p.then(tip => {
console.log('then2', tip);
});
上例中,要先定义一个变量 p ,然后 p.then 两次。而规范中要求,then 方法应该能够链式调用。实现也简单,只需要在 then 中 return this 即可。如下所示:
//极简的实现+链式调用
class Promise {
callbacks = [];
constructor(fn) {
fn(this._resolve.bind(this));
}
then(onFulfilled) {
this.callbacks.push(onFulfilled);
return this;//看这里
}
_resolve(value) {
this.callbacks.forEach(fn => fn(value));
}
}
let p = new Promise(resolve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done');
resolve('5秒');
}, 5000);
}).then(tip => {
console.log('then1', tip);
}).then(tip => {
console.log('then2', tip);
});
(图:基础版本的链式调用)
二、加入延迟机制
上面 Promise 的实现存在一个问题:如果在 then 方法注册 onFulfilled 之前,resolve 就执行了,onFulfilled 就不会执行到了。比如上面的例子中我们把 setTimout 去掉:
//同步执行了resolve
let p = new Promise(resolve => {
console.log('同步执行');
resolve('同步执行');
}).then(tip => {
console.log('then1', tip);
}).then(tip => {
console.log('then2', tip);
});
执行结果显示,只有 "同步执行" 被打印了出来,后面的 "then1" 和 "then2" 均没有打印出来。再回去看下 Promise 的源码,也很好理解,resolve 执行时,callbacks 还是空数组,还没有onFulfilled 注册上来。
这显然是不允许的,Promises/A+规范明确要求回调需要通过异步方式执行,用以保证一致可靠的执行顺序。因此要加入一些处理,保证在 resolve 执行之前,then 方法已经注册完所有的回调:
//极简的实现+链式调用+延迟机制
class Promise {
callbacks = [];
constructor(fn) {
fn(this._resolve.bind(this));
}
then(onFulfilled) {
this.callbacks.push(onFulfilled);
return this;
}
_resolve(value) {
setTimeout(() => {//看这里
this.callbacks.forEach(fn => fn(value));
});
}
}
在 resolve 中增加定时器,通过 setTimeout 机制,将 resolve 中执行回调的逻辑放置到JS任务队列末尾,以保证在 resolve 执行时,then方法的 onFulfilled 已经注册完成。
(图:延迟机制)
但是这样依然存在问题,在 resolve 执行后,再通过 then 注册上来的 onFulfilled 都没有机会执行了。如下所示,我们加了延迟后,then1 和 then2 可以打印出来了,但下例中的 then3 依然打印不出来。所以我们需要增加状态,并且保存 resolve 的值。
let p = new Promise(resolve => {
console.log('同步执行');
resolve('同步执行');
}).then(tip => {
console.log('then1', tip);
}).then(tip => {
console.log('then2', tip);
});
setTimeout(() => {
p.then(tip => {
console.log('then3', tip);
})
});
三、增加状态
为了解决上一节抛出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入状态机制,也就是大家熟知的 pending、fulfilled、rejected。
Promises/A+ 规范中明确规定了,pending 可以转化为 fulfilled 或 rejected 并且只能转化一次,也就是说如果 pending 转化到 fulfilled 状态,那么就不能再转化到 rejected。并且 fulfilled 和 rejected 状态只能由 pending 转化而来,两者之间不能互相转换。
增加状态后的实现是这样的
//极简的实现+链式调用+延迟机制+状态
class Promise {
callbacks = [];
state = 'pending';//增加状态
value = null;//保存结果
constructor(fn) {
fn(this._resolve.bind(this));
}
then(onFulfilled) {
if (this.state === 'pending') {//在resolve之前,跟之前逻辑一样,添加到callbacks中
this.callbacks.push(onFulfilled);
} else {//在resolve之后,直接执行回调,返回结果了
onFulfilled(this.value);
}
return this;
}
_resolve(value) {
this.state = 'fulfilled';//改变状态
this.value = value;//保存结果
this.callbacks.forEach(fn => fn(value));
}
}
注意:当增加完状态之后,原先的_resolve中的定时器可以去掉了。当reolve同步执行时,虽然callbacks为空,回调函数还没有注册上来,但没有关系,因为后面注册上来时,判断状态为fulfilled,会立即执行回调。
(图:Promise 状态管理)
实现源码中只增加了 fulfilled 的状态 和 onFulfilled 的回调,但为了完整性,在示意图中增加了 rejected 和 onRejected 。后面章节会实现。
resolve 执行时,会将状态设置为 fulfilled ,并把 value 的值存起来,在此之后调用 then 添加的新回调,都会立即执行,直接返回保存的value值。
(Promise 状态变化演示动画)
至此,一个初具功能的Promise就实现好了,它实现了 then,实现了链式调用,实现了状态管理等等。但仔细想想,链式调用的实现只是在 then 中 return 了 this,因为是同一个实例,调用再多次 then 也只能返回相同的一个结果,这显然是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的。下一节,讲述如何实现真正的链式调用。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 vivo 互联网技术 微信公众号
注:转载文章请先与微信号:labs2020 联系。
来源:oschina
链接:https://my.oschina.net/vivotech/blog/321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