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云原生应用

烈酒焚心 提交于 2020-03-19 17:38:19

3 月,跳不动了?>>>

作者:成富,资深架构师,拥有多年一线开发经验,曾就职于IBM,后移居海外创业,现任公司首席软件工程师,负责基于微服务架构的云原生产品研发。资深技术作家,著有多部中英文技术书籍:《深入理解 Java7 》《Exploring Java9》等。

*本文经作者授权整理发布,内容选自《云原生微服务架构实战精讲》

云原生应用的概念

顾名思义,云原生应用的概念由云和原生两个部分组成,云在这里指的是云平台,也就是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原生应用指的是专门针对云平台而设计和实现的,充分利用了云平台的特性。应用的微服务可以专注于实现业务逻辑,而把微服务架构的复杂度交给云平台来解决。

原生这个词在软件开发中有它独特的含义。原生通常意味着高效和难以移植,也意味着针对特定的平台而设计,可以充分利用平台的特性,因此运行起来非常高效;同样意味着与特定平台的深度绑定,很难移植到其他平台。云原生应用同样具有这两个特征,对于云原生应用来说,难移植并不是一个问题,毕竟迁移到云平台之后,不会再想迁移回去。

云原生应用的特征

与其他应用相比,总结起来,云原生应用有如下 15 个特征。

1、单一代码库

云原生应用必须有单一的代码库,并在版本管理系统中进行追踪。单一代码库可以是一个版本库,也可以是共享同一根目录的多个版本库,其重要性在于每一个代码提交(Commit)都会对应一个不可变的构建版本。在每次代码提交之后,持续集成流程会被触发,最终产生一系列的应用容器镜像,这就在代码提交和构建版本之间建立了一对一的对应关系,这种一对一的关系保证了每个构建版本都是可追踪的,可以比较不同版本之间的代码变化。

对于微服务架构的应用来说,每个应用由多个服务组成,这些服务应该由单一的代码库进行管理,这保证了构建版本的稳定性。如果一个改动涉及到多个服务,则这个改动应该在一次代码提交中完成对所有相关服务的修改;如果服务的代码分散在多个代码库中,则一个改动会被分成多个代码提交,每个代码提交都会触发一次持续集成流程,产生对应服务的构建版本,这些服务的构建版本只包含了部分改动,是不完整的。在应用部署时,有的服务可能包含了部分改动,而有的服务则没有,这使得部署的应用实际上是不能工作的。因此,微服务架构的应用应该使用单一代码库。

2、API 优先

云原生应用应该采用 API 优先的设计策略。微服务架构的应用使用公开 API 来作为服务的对外接口,API 屏蔽了服务的内部实现细节。API 优先的设计策略指的是在设计阶段,应该首先设计 API 并确定 API 的细节。API 的设计过程需要多个团队的参与,包括 API 的实现者和可能的使用者,这些团队在充分讨论中最终完成了 API 的定义。API 可以使用 OpenAPI 规范描述,从该规范中可以生成 API 文档和模拟服务器。 

API 优先的策略保证了 API 的稳定性,同时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后期修改。因为 API 是服务之间的接口,修改 API 就意味着相关的内部实现、测试用例和 API 的使用者都需要进行修改,如果在应用开发中出现了必须修改 API 的情况,那造成的影响是很大的。API 优先确保了尽可能减少在开发中对 API 进行修改。

API 优先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可以提高开发效率。API 确定之后,可以利用工具生成文档和模拟服务器,API 的使用者可以根据文档来编写使用 API 的代码。测试人员可以编写 API 相关的测试用例,并用模拟服务器运行测试。不同的团队可以并行工作,从而提高效率。

3、依赖管理

云原生应用应该管理自己的依赖,Java 开发人员对依赖管理应该并不陌生,常用的 Java 构建工具 Maven 和 Gradle 都提供了依赖管理的支持。在开发过程中,只需要利用构建工具的支持即可;在管理依赖时,则需要区分应用自带的依赖和运行环境提供的依赖。云原生应用通常会包含全部所需的依赖,尤其是以容器形式运行的应用,典型的例子是微服务的 REST API。云原生应用会自带嵌入式的 Tomcat 这样的服务器来提供 HTTP 服务。

4、设计、构建、发布和运行

云原生应用应该有完整的设计、构建、发布和运行流程,如下图所示。

 

 

设计

设计在云原生应用的开发中必不可少。传统应用通常采用瀑布式的开发流程,瀑布式的开发流程中会分配足够的时间进行设计。云原生应用一般采用敏捷软件开发流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设计变得不再重要,只不过设计过程变成了一个迭代的过程,而且每次设计的范围较小,通常只需要对某些新特性进行设计。

构建

构建阶段从单一代码库中创建出带版本号的二进制工件,构建过程通常由持续集成服务器来完成,每个构建都必须有唯一不变的版本号,构建出来的二进制工件也是不可变的。这就保证了同一个构建版本在经过测试之后,被部署的版本与测试过的版本保持一致。

发布

把构建出来的工件推送到云平台之上,就得到了一个发布版本,发布版本中包含与部署环境相关的配置信息。云原生应用在部署时,通常有开发、测试和生产 3 个环境,在每个环境上的配置信息都不尽相同。发布版本也是不可变的,有唯一的发布号,每一个构建版本都可能对应多个发布版本。

运行

运行阶段在云平台之上运行应用,运行的方式取决于云平台,可以是虚拟机或容器。云平台负责管理应用的运行,包括监控应用运行状态、处理失败的情况和动态水平扩展等。

5、代码、配置和凭据

代码、配置和凭据是云原生应用开发中创建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实体。代码包括源代码和相关资源文件;配置是与部署环境相关的配置信息,通常以 XML、YAML、JSON 或属性文件的形式出现,配置中包含的信息包括第三方服务的连接方式、数据库连接信息和应用自身的配置属性等;凭据指的是密码、私钥和 API 密钥等敏感信息。

 代码和配置的区别在于,代码不会随着部署环境而变化,而配置则相反。在实践中,应该尽可能把配置从应用中分离出来,进行外部化管理,构建出来的二进制工件中不包含任何配置信息,实际的配置值在部署时根据环境来确定。在运行时,一般使用环境变量来传递配置值,还可以使用类似 Spring Cloud Config 这样的专门配置服务器来管理配置值,凭据都应该从源代码仓库中删除。

6、日志

日志是应用开发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与传统应用不同的是,云原生应用并不需要对日志的输出方式进行很多配置,只是简单地把日志写到标准输出流(stdout)和标准错误流(stderr)。日志的收集和处理由云平台上的其他服务来提供,这把应用开发人员从日志管理相关的任务中解放出来。云平台上的日志管理服务非常多,开源的典型实现包括 Elastic 技术栈(ElasticSearch + LogStash + Kibana)和 Fluentd。

7、随时可丢弃

云原生应用的生命周期可能是短暂的,随时可能被终止。云平台可能会随时启动和停止应用的实例,这就要求云原生应用的启动和停止速度都要非常快。当应用的负载突然增大时,可以快速地启动新的实例来处理请求;当应用的实例出现问题时,可以快速启动一个新的实例作为替代。快速停止应用和快速启动应用一样重要,快速停止应用保证了资源可以被及时释放。

8、支撑服务

云原生应用的运行离不开支撑服务。支撑服务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数据库、消息中间件、缓存、用户认证和授权、存储等。连接这些支撑服务的配置信息应该被抽离出来,在运行时根据部署环境提供实际值。

9、环境等同

云原生应用的不同部署环境是等同的。开发、测试和生产环境之间不应该有差异,环境的等同性保证了云原生应用可以快速的进行部署,这一特征与构建工件的不变性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有了这两个特征之后,每一个唯一版本的构建工件可以被依次部署到不同的环境,在测试环境上经过测试的版本,可以直接部署到生产环境。我们可以确定应用在生产环境上的行为与测试环境中一样。

10、管理任务

云原生应用运行中可能会需要执行一些管理任务,比如生成报表或者执行一次性的数据查询等,这些任务通常并不属于业务流程的一部分,更多的是为了管理和运维的需要。这些任务在执行中会用到云原生应用所依赖的支撑服务,对于这些任务,应该创建独立的应用,并在同样的云平台上运行。对于定期执行的任务,可以充分利用云平台的支持,比如,Kubernetes 提供了对定时任务(CronJob)的支持。

以生成报表为例,可以创建一个独立的应用来读取数据库并生成报表,该应用可以有自己独立的容器镜像。如果报表生成是手动触发的,该应用应该独立运行,并提供一个 API 接口来允许外部触发。如果报表生成是定期的,应用部署时可以创建相应的定时任务来运行容器,在容器启动时自动生成报表,生成完毕之后,容器运行结束。下图说明了这两种触发方式的区别,圆角矩形的边框表示应用的边界。 

 

11、端口绑定

云原生应用在运行时并不负责管理实际的端口绑定,而是由云平台统一管理。比如,一个基于 Spring Boot 的微服务应用通常在 8080 端口运行 HTTP 服务,当应用运行在云平台上时,这个端口只是虚拟机或容器内的端口,并不是外部用户或其他服务访问时的实际端口。云平台对网络进行统一管理,负责分配实际的端口,云平台同时提供了相应的机制来发现访问服务的实际地址和端口。

 

12、无状态进程

云原生应用应该是无状态的。所有的状态信息都应该从应用中抽离出来,并保存在支撑服务中,比如数据库中。正因为应用是无状态的,才可以由云平台快速的启动和停止,并进行垂直或水平扩展。

13、并发性

云原生应用使用水平扩展来并发运行多个实例,使用负载均衡来把请求分配到某个实例进行处理。

14、遥测数据

云原生应用需要收集一系列遥测数据,包括应用性能指标、运行状态和日志等,这些遥测数据,对于云平台和应用来说同等重要。云平台可以用性能指标来进行自动水平扩展,比如,Kubernetes 支持 Pod 的自动水平扩展,当 CPU 的利用率超过预定的阈值时,会自动启动新的 Pod 来处理请求。性能指标分成两类:一类是业务无关的,比如请求的数量、请求的处理速度、以及平均的请求处理时间等;第二类是业务相关的,需要应用根据业务需求进行收集,比如处理的订单数量和不同商品的销售情况等。云原生应用通常会创建仪表盘来实时展示整体的运行状态,方便运维人员进行监控。

15、认证和授权

云原生应用应该是安全的,安全应该在应用的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在实现中,可以使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来保护 API,已经有大量的开源框架来帮助实现认证和授权。

在理想情况下,云原生应用应该具备上述全部 15 个特征,但是在实际的开发中,不一定能够做到。开发团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对应用最重要的特征来实现。

关于微服务架构云原生应用的开发,在我的专栏《云原生微服务实战架构精讲》中,有更详细的阐述。在这个专栏中,我将借助一个类似优步、滴滴打车的后台服务,一步一步实践一个微服务云原生应用的开发、部署和上线,过程中涉及的实战进阶内容,都会做详细解读,比如微服务之间的异步消息传递、使用 Saga 模式进行跨服务的协作、基于 Istio 的服务网格实现等,另外,重要功能的详细示例代码,我也会发布在 GitHub 上提供更新。

如果你对微服务架构在云平台的落地有兴趣,欢迎你来收听我的课程:《云原生微服务实战架构精讲》

 

易学教程内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或用户发布的内容,如有违反法律规定的内容欢迎反馈
该文章没有解决你所遇到的问题?点击提问,说说你的问题,让更多的人一起探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