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质量的六个特征
- 功能性:软件所实现的功能满足用户需求的程度。功能性反映了所开发的软件满足用户描述的需求的程度,即用户要求的功能是否全部实现。
- 可靠性:在规定的时间和条件下,软件所能维持其性能水平的程度。可靠性对某些软件是重要的质量要求,它除了反映软件满足用户需求正常运行的程度,且反映了在故障发生时能继续运行的程度。
- 易使用性:对于一个软件,用户学习、操作、准备输入和理解输出时,所做努力的程度。易使用性反映了对用户的友善性,即用户在使用本软件时是否方便。
- 效率:在指定的条件下,用软件实现某种功能所需的计算机资源(包括时间)的有效程度。效率反映了在完成功能要求时,有没有浪费资源,此外“资源”;这个术语有比较广泛的含义,它包括了内存、外存的使用,通道能力及处理时间。
- 可维修性:在一个可运行软件中,为了满足用户需求、环境改变或软件错误发生时,进行相应修改所做的努力程度。可维修性反映了在用户需求改变或软件环境发生变更时,对软件系统进行相应修改的容易程度。一个易于维护的软件系统也是一个易于理解、易测试和易修改的软件,以便纠正或增加新的功能,或允许在不同软件环境上进行操作。
- 可移植性:从一个计算机系统或环境转移到另一个计算机系统或环境的容易程度。
测试用例的边界
边界值分析法:对输入或输出的边界值进行测试的一种黑盒测试方法。通常边界值分析法是作为对等价类划分的补充,这种情况下,其测试用例来自等价类的边界。
常用的边界值:
- 对于 16bit 的整数而言 32767(2^15-1) 和 -32768(-2^15) 是边界。
- 屏幕上光标在最左上最右下的位置
- 报表的第一行和最后一行
- 数组元素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
- 循环的第 0 次、第 1 次和倒数第 2 次、最后 1 次
osi七层模型
物理层
通过硬件设备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于是有了0/1数据流,叫做比特流。
数据链路层
可以发比特流但是没有格式就会乱七八糟,于是就有了”帧”。采用了一种”帧”的数据块进行传输,为了确保数据通信的准确,实现数据有效的差错控制,加入了检错等功能
网络层
前两层都是在于可以发数据,以及发的数据是否正确,然而如果连着两台电脑还行,多台电脑而又只想让其中一台可以通信,则需要路由。选择性的发,进行逻辑地址寻址,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路径选择。这样就要求每台电脑有自己的身份,于是出现了IP协议等。
传输层
定义传输数据的协议端口号,以及流控和差错校验。
比特流传输的过程不可能会一直顺畅,偶尔出现中断很正常,如果人为制定出单位,分成一个个的信息段,从中又衍生了报文,结合上面几层,我们就可以有目标的发送正确数据给某台计算机了。传输层有两个重要的协议:TCP和UDP。TCP效率低但是发送包会校验是否完整,UDP效率高但是不管别人能否完整收到。
会话层
管理网络设备的会话连接,细分三大功能:
建立会话:A、B两台网络设备之间要通信,要建立一条会话供他们使用,在建立会话的过程中也会有身份验证,权限鉴定等环节;
保持会话:通信会话建立后,通信双方开始传递数据,当数据传递完成后,OSI会话层不一定会立刻将两者这条通信会话断开,它会根据应用程序和应用层的设置对该会话进行维护,在会话维持期间两者可以随时使用这条会话传输局;
断开会话:当应用程序或应用层规定的超时时间到期后,OSI会话层才会释放这条会话。或者A、B重启、关机、手动执行断开连接的操作时,OSI会话层也会将A、B之间的会话断开。
参考会话层
表示层
计算机从网卡接收到一串数据,这些数据都是二进制形式存放的,我们是看不懂这些二进制表达的内容的,需要表示层帮忙将这些数据转换成我们能看得懂的形式。
参考表示层
应用层
是其他层对用户的已经封装好的接口,提供多种服务,用户只需操作应用层就可以得到服务内容,这样封装可以让更多的人能使用它。
包含的主要协议:FTP(文件传送协议)、Telnet(远程登录协议)、DNS(域名解析协议)、SMTP(邮件传送协议),POP3协议(邮局协议),HTTP协议(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
参考应用层
常见设备所属
物理层:网卡,网线,集线器,中继器,调制解调器
数据链路层:网桥,交换机
网络层:路由器
网关工作在第四层传输层及其以上
集线器是物理层设备,采用广播的形式来传输信息。
交换机就是用来进行报文交换的机器。多为链路层设备(二层交换机),能够进行地址学习,采用存储转发的形式来交换报文.。
路由器(路由、转发)的一个作用是连通不同的网络,另一个作用是选择信息传送的线路。选择通畅快捷的近路,能大大提高通信速度,减轻网络系统通信负荷,节约网络系统资源,提高网络系统畅通率。
来源:CSDN
作者:涂诣
链接:https://blog.csdn.net/Ber_Bai/article/details/104439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