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
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
实施机构:
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
运作时间:
1993年10月至今
投入资金:
871万元人民币
惠及范围:
截至2006年6月,扶贫社在河北省易县13个乡镇共发展中心170多个,发展小组3226个,累计发放贷款6007万元,直接受益人口68360人,先后扶贫17090户,全县近6000户贫困户脱贫。
宋春英是河北省易县西陵镇五道河村人,她和老伴榨的油远销好几个乡镇,老两口拥有固定资产2万元,年收入4000元以上。而在1994年以前,她还是以种地为生,生活十分清贫。宋春英生活的变化,还得从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成立说起。
1993年10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美国福特基金会和易县人民政府的支持下,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正式成立。
当时,宋春英首先加入扶贫社贷款1000元,又凑钱购买了一台小型加工籽棉机,搞籽棉加工。随后1997年和1999年她又先后贷款,购买了小型榨油设备,扩大了原有规模。
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是全国最早以民间组织形式开创农村小额信贷扶贫试验的单位,通过扶贫资金直接到村入户的形式,向易县贫困乡村广泛提供小额信贷服务,并为借贷者提供创业指导,为有效利用扶贫资金,改善贫困户、特别是贫困妇女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探索了一条新路。
有人说,扶贫社是“小杠杆”撬出了大天地。全社只有27个人,向每户发放的扶贫贷款也只有1500元—3000元,而十几年来,通过这些小额信贷的扶持,易县已有近6000户贫困户得到了稳定性脱贫,走上了致富道路。
自成立初,扶贫社始终坚持以5户贫困户(主要是妇女)首先加入扶贫社自愿组成小组,再由6—8个小组组成1个“中心”。每个中心自己选出小组长和中心主任,实行自我管理,并自己选择适宜的生产经营创收活动,然后她们可以得到小额度、分阶段的持续贷款直至脱贫。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并负有连带清偿责任,“中心”成员定期定点放款、收款,并对入社社员开展培训活动,如卫生、计划生育、妇幼保健、邻里团结和技术推广等。
2003年5月,针对城镇中出现了较多的失业人口和无地农民的情况,扶贫社又开展了“小城镇小额信贷扶贫担保贷款”的试验项目。项目开展3年来,累计放贷21.2万元,扶持419人次。
目前,扶贫社已经建立了5个分社和1个“小城镇项目”,固定资产原值达到了20万元左右,自有资金达到了170多万元,并建立了有效的审计和财务长效管理机制,达到了双赢的发展目标,具备了可持续发展条件。
扶贫社运作十几年来,分别接待了来自国内十多个省、市、县和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印度、越南、孟加拉、澳大利亚、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伊朗政府代表团、世界妇女儿童组织等有关人士,近一万多人次的参观考察,对中国农村开展小额信贷扶贫工作起到了一定辐射借鉴作用。
扶贫社负责人周学仁对《公益时报》说,未来扶贫社要实现内部管理信息系统科学化、准确化、数据化,形成目标持续的战略管理模式,达到国际小额信贷的一流管理水平。如果资金允许,周学仁还希望在今后3-5年内,扶贫社能组建10个分社,借款成员达到3万名,最终率先在中国建立一个正规的小额信贷扶贫机构。
[项目点评]
杠杆虽小,能撬重物。小额贷款这股崛起的力量正在易县发挥神奇。有专家说,该公益项目最先将小额贷款的扶贫方式引进中国,引起了当时中央最高决策层的注意,姜春云、李鹏为此作了批示。正是受其影响,如今小额信贷成为一种扶贫的有效模式,在中国各地推广。“易县扶贫模式”,也作为一种可复制可拷贝的公益项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承认。
此外,多方合作,既有境外基金会、又有国内非政府组织,同时还有地方政府和国家最高科研机构也是该项目的一个经验。
来源:https://www.cnblogs.com/suibing/archive/2006/10/28/542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