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利用宏参数创建字符串:# 运算符
在类函数宏(function-like macro)的替换部分中,“#”符号用作一个预处理运算符,它可以把语言符号(token)转化为字符串。例如,如果 x 是一个宏参量,那么 #x 可以把参数名转化为相应的字符串。该过程称为字符串化。
说明:类函数宏就是带参数的宏。类函数宏的定义中,用圆括号括起来一个或多个参数,随后这些参数出现在替换部分。
- #include <stdio.h>
- #define PSQR(x) printf("The square of " #x " is %d. /r/n", (x) * (x))
- int main(void)
- {
- int y = 5;
- PSQR(y);
- PSQR(2 + 4);
- return 0;
- }
- // 输出:
- The square of y is 25. // 用 "y" 代替 #x
- The square of 2 + 4 is 36. // 用 "2 + 4" 代替 #x
- #define STRING2(x) #x
- #define STRING(x) STRING2(x)
- #define WQ wangqi
- #pragma message(STRING2(WQ)) // WQ(字符串)
- #pragma message(STRING(WQ)) // wangqi(字符串)
2. 预处理器的粘合剂:## 运算符
和 # 运算符一样,## 运算符可以用于类函数宏的替换部分。另外,## 运算符还可用于类对象宏(object-like macro)的替换部分。这个运算符把两个语言符号组合成单个语言符号。例如,可以定义如下宏:
- #define XNAME(n) x ## n
宏调用 XNAME(4) 会展开成 x4 。
说明:类对象宏就是用来代表值的宏。如,#define PI 3.141593 中的PI。
- #include <stdio.h>
- #define XNAME(n) x ## n
- #define PRINT_XN(n) printf("x" #n " = %d/r/n", x ## n);
- int main(void)
- {
- int XNAME(1) = 14; // 变为 int x1 = 14;
- int XNAME(2) = 20; // 变为 int x2 = 20;
- PRINT_XN(1) // 变为 printf("x1 = %d/r/n", x1);
- PRINT_XN(2) // 变为 printf("x2 = %d/r/n", x2);
- return 0;
- }
- // 输出:
- x1 = 14
- x2 = 20
- #define __T(x) L ## x
- #define _T(x) __T(x)
- #define _TEXT(x) __T(x)
- #define WQ "wangqi"
- #pragma message(__T(WQ)) // LWQ (标识符)
- wcout << _T(WQ); // wangqi(宽字节字符串)
3. 语言符号
从技术方面看,系统把宏的主体当作语言符号(token)类型字符串,而不是字符型字符串。C 预处理器中的语言符号是宏定义主体中的单独的“词(word)”。用空白字符把这些词分开。例如:
- #define FOUR 2*2
这个定义中有一个语言符号:即序列 2*2 。但是:
- #define SIX 2 * 3
这个定义中有三个语言符号:2、* 和 3 。
在处理主体中的多个空格时,字符型字符串和语言符号型字符串采用不同方法。考虑下面的定义:
- #define EIGHT 4 * 8
把主体解释为字符型字符串时,预处理器用 4 * 8 替换 EIGHT 。也就是说,额外的空格也当作替换文本的一部分。但是,当把主体解释为语言符号类型时,预处理器用由单个空格分隔的三个语言符号,即 4 * 8 来替换 EIGHT 。 换句话说,用字符型字符串的观点看,空格也是主体的一部分;而用语言符号字符串的观点看,空格只是分隔主体中语言符号的符号。在实际应用中,有些 C 编译器把宏主体当作字符串而非语言符号。在比这个实例更复杂的情况下,字符与语言符号之间的差异才有实际意义。
顺便提一下,C 编译器处理语言符号的方式比预处理器的处理方式更加复杂。编译器能理解 C 的规则,不需要用空格来分隔语言符号。例如,C 编译器把 2*2 当作三个语言符号。原因是 C 编译器认为每个 2 都是一个常量,而 * 是一个运算符。
摘自:《C Primer Plus(第五版)中文版》第16章 C预处理器和C库
来源:oschina
链接:https://my.oschina.net/u/438206/blog/65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