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速则不达,欲达则欲速!
一、前言
微服务架构被提出很短的时间内,就被越来越多的开发人员推崇,简单来说其主要的目的是有效的拆分应用,实现敏捷开发和部署。本博客尝试介绍微服务架构的一些实施细节和要求,探询微服务架构的由来,并最终提供我们团队内部的有一些实践总结,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二、什么是微服务
传统的web开发方式,通过对比比较容易理解什么是Microservice Architecture。和Microservice相对应的,这种方式一般被称为Monolithic(比较难传神的翻译)。所有的功能打包在一个 WAR包里,基本没有外部依赖(除了容器),部署在一个JEE容器(Tomcat,JBoss,WebLogic)里,包含了 DO/DAO,Service,UI等所有逻辑。
用《The art of scalability》一书里提到的scale cube比较容易理解如何拆分。 我们叫分库分表,为人总结成了scale cube,这就是抽象的能力,把复杂的东西用最简单的概念解释和总结。X轴代表运行多个负载均衡器之后运行的实例,Y轴代表应用进一步分解为微服务(分库),数据量大时,还可以用Z轴将服务按数据分区分表。
Monolithic比较适合小项目,优点是:
-
开发简单直接,集中式管理
-
基本不会重复开发
-
功能都在本地,没有分布式的管理开销和调用开销
它的缺点也非常明显,特别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不一一列举了):
-
开发效率低:所有的开发在一个项目改代码,递交代码相互等待,代码冲突不断
-
代码维护难:代码功能耦合在一起,新人不知道何从下手
-
部署不灵活:构建时间长,任何小修改必须重新构建整个项目,这个过程往往很长
-
稳定性不高: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问题,可以导致整个应用挂掉
-
扩展性不够:无法满足高并发情况下的业务需求
所以,现在主流的设计一般会采用Microservice Architecture,就是基于微服务的架构。简单来说,微服务的目的是有效的拆分应用,实现敏捷开发和部署。
三、微服务的具体特征
1、一些列的独立的服务共同组成系统
2、单独部署,跑到自己的进程里
3、每个服务为独立的业务开发
4、分布式的管理
Martin自己也说了,每个人对微服务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不过大概的标准还是有一些的。
-
分布式服务组成的系统
-
按照业务而不是技术来划分组织
-
做有生命的产品而不是项目
-
Smart endpoints and dumb pipes(我的理解是强服务个体和弱通信)
-
自动化运维(DevOps)
-
容错
-
快速演化
四、SOA vs Microservice
我个人理解microservice是SOA的传承,但最本质的区别在于 Smart endpoints and dumb pipes, 或者是是真正的分布式的、去中心化的。 Smart endpoints and dumb pipes本质就是去ESB,把所有的思考逻辑包括路由、消息解析等放到服务内部 (Smart endpoints) ,去掉一个大一统的ESB,服务间轻(dumb pipes)通信,是比SOA更彻底的拆分。
五、怎么具体实践微服务
1、客户端如何访问这些服务?
原来的 Monolithic 方式开发,所有的服务都是本地的,UI可以直接调用,现在按功能拆分成独立的服务,跑在独立的一般都在独立的虚拟机上的java进程了。客户端UI如何访问他的?后台有N个服务,前台就需要记住管理N个服务,一个服务下线/更新/升级,前台就要重新部署,这明显不符合我们拆分的理念,特别当前台是移动应用的时候,通常业务变化的节奏更快。另外,N个小服务的调用也是一个不小的网络开销,还有一般微服务在系统内部,通常是无状态的,用户登录信息和权限管理最好有一个统一的地方维护管理。
所以,一般在后台N个服务和UI之间一般会一个代理或者叫API Gateway,他的作用包括 :
- 提供统一服务入口,让微服务对前台透明
- 聚合后台的服务,节省流量,提升性能
- 提供安全,过滤,流控等API管理功能
我的理解其实这个API Gateway可以有很多广义的实现办法,可以是一个软硬一体的盒子,也可以是一个简单的MVC框架,甚至是一个Node.js的服务端。他们最重要的作 用是为前台(通常是移动应用)提供后台服务的聚合,提供一个统一的服务出口,解除他们之间的耦合,不过API Gateway也有可能成为单点故障点或者性能的瓶颈。
一般用过Taobao Open Platform的就能很容易的体会,TAO就是这个API Gateway。
2、服务之间如何通信?
因为所有的微服务都是独立的Java进程跑在独立的虚拟机上,所以服务间的通信就是IPC(inter process communication),已经有很多成熟的方案。现在基本最通用的有两种方式。这几种方式,展开来讲都可以写本书,而且大家一般都比较熟悉细节了, 就不展开讲了。
-
同步调用
-
REST(JAX-RS,Spring Boot)
-
RPC(Thrift, Dubbo)
-
-
异步消息调用(Kafka, Notify, MetaQ)
一般同步调用比较简单,一致性强,但是容易出调用问题,性能体验上也会差些,特别是调用层次多的时候。RESTful和RPC的比较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一般REST基于HTTP,更容易实现,更容易被接受,服务端实现技术也更灵活些,各个语言都能支持,同时能跨客户端,对客户端没有特殊的要求,只要封装了HTTP的SDK就能调用,所以相对使用的广一些。RPC也有自己的优点,传输协议更高效,安全更可控,特别在一个公司内部,如果有统一的开发柜面和统一的服务框架时,他的开发效率优势更明显些。
而异步消息的方式在分布式系统中有特别广泛的应用,他既能降低调用服务之间的耦合,又能成为调用之间的缓冲,确保消息积压不会冲垮被调用方,同时能保证调用方的服务体验,继续干自己该干的活,不至于被后台性能拖慢。不过需要付出的代价是一致性的减弱,需要接受数据最终一致性;还有就是后台服务一般要实现幂等性,因为消息发送出于性能的考虑一般会有重复 (保证消息的被收到且仅收到一次对性能是很大的考验); 最后就是必须引入一个独立的broker,如果公司内部没有技术积累,对broker分布式管理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3、这么多服务,怎么找?
在微服务架构中,一般每一个服务都是有多个拷贝,来做负载均衡。一个服务随时可能下线,也可能应对临时访问压力增加新的服务节点。服务之间如何相互感知?服务如何管理?这就是服务发现的问题了。一般有两类做法,也各有优缺点。基本都是通过zookeeper等类似技术做服务注册信息的分布式管理、当服务上线时,服务提供者将自己的服务信息注册到ZK,并通过心跳维持长链接,实时更新链接信息。服务调用者通过ZK寻址,根据可定制算法,找到一个服务,还可以将服务信息缓存在本地以提高性能。当服务下线时,ZK会通知给服务客户端。
-
客户端做:优点是架构简单,扩展灵活,只对服务注册器依赖。缺点是客户端要维护所有调用服务的地址,有技术难度,一般大公司都有成熟的内部框架支持,比如Dubbo。
-
服务端做:优点是简单,所有服务对于前台调用方透明,一般在小公司在云服务上部署的应用采用的比较多。
4、服务挂了怎么办?
前面提到,Monolithic方式开发一个很大的风险是,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分布式最大的特性就是网络是不可靠 的。通过微服务拆分能降低这个风险,不过如果没有特别的保障,结局肯定是噩梦。我们刚遇到一个线上故障就是一个很不起眼的SQL计数功能,在访问量上升 时,导致数据库load彪高,影响了所在应用的性能,从而影响所有调用这个应用服务的前台应用。
所以当我们的系统是由一系列的服务调用链组成的时候,我们 必须确保任一环节出问题都不至于影响整体链路。相应的手段有很多:
- 重试机制
- 限流
- 熔断机制
- 负载均衡
- 降级(本地缓存)
六、微服务的优缺点
优点:
- 开发简单
- 技术栈灵活
- 服务独立无依赖
- 独立按需扩展
- 可用性高
缺点:
- 多服务运维难度
- 系统部署依赖
- 服务间通信成本
- 数据一致性
- 系统集成测试
- 重复工作
- 性能监控
对于大的互联网公司,微服务架构是血液,是习惯,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套路和架构,细节有不同,但是核心理念是通的。
对于一般的公司而言,实践微服务有非常大的技术挑战,于是乎才有了这么多IT供应商考虑这里的商机。微服务比较适合未来有一定的扩展复杂度,且有 很大用户增量预期的应用,说人话就是新兴的互联网公司。创业初期,不可能买大量的机器或者很贵的机器,但是又必须考虑应对成功后的巨量的用户,微服务架构 成了最好的选择。
更多精彩博客,请关注“素小暖”微信公众号
来源:oschina
链接:https://my.oschina.net/u/4006148/blog/3163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