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前言
相机将三维世界中的坐标点(单位为米)映射到二维图像平面(单位为像素),这个过程可以用一个几何模型进行描述,其中最简单的一个模型称为针孔模型。之所以说它简单,是因为这是个线性变换;但是实际的相机上因为透镜的存在,会使光线投影到成像平面的过程中产生畸变,增加了非线性的变换过程。
1.针孔相机模型
首先不考虑畸变,建立图1所示针孔相机成像模型。
图1 小孔成像模型与相机坐标系
又是包含一堆公式的推导,贴图大法走起。
这里需要注意的有两点:1)像素坐标系中一般以左上角为原点,向右为x轴正方向,向下为y轴正方向,乍一看像是左手坐标系,实则不然,此时还是右手坐标系。2)上述方程的推导是建立在图1所示的相机坐标系的基础上;如果我们定义的相机坐标系不是图中的那样(譬如Z轴向上之类的),则不能直接套用该公式
2.鱼眼相机模型
小孔成像模型简单易懂,但实际相机中成像模型往往更复杂。假如使用小孔成像模型制造相机,则其视场角不会很大(想象一下cmos底片很小且焦距固定的情况)。而我们实际使用中甚至有视场角达到180°的鱼眼相机,使用小孔成像模型是绝对做不到的,其中实现的方式就是引入了组合透镜。
图2 鱼眼相机成像
以鱼眼相机为例,为了获取更加宽广的视野,使用组合透镜,使入射光线经过不同程度的折射投影到成像平面,使得鱼眼镜头相比于普通镜头拥有了更大的视野范围。
图3 鱼眼镜头成像简化模型
这张示例图能更佳清晰地说明鱼眼镜头是如何扩大摄像头视场角的:光线经过透镜后发生了折射,再投影至相平面。假设光线的入射角为θ,成像像高为r,人们对其中的转换关系提出了多种模型。
这里主要讨论等距投影模型,并结合图4推导相机坐标系到成像坐标系的变换。相机坐标系中点P投影至透镜上点P1,再经过“折射”映射到点p。这里认为“折射”发生后,点p仍然位于直线PP1和Z轴构成的平面上,即成像平面中原点到点p的向量与x轴的夹角等于相机坐标系中向量P1P与X轴的夹角,成像平面中原点到点p的向量与y轴的夹角等于相机坐标系中向量P1P与Y轴的夹角。
图4 鱼眼镜头成像推导
来源:CSDN
作者:Mega_Li
链接:https://blog.csdn.net/lwx309025167/article/details/103786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