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第一次求职的人几乎都会遇到“到大公司还是到小公司?”问题。他们认为大公司的薪水高、工作稳定、技术水平高、升迁机会多,但是,大公司要求高,竞争激烈,自己怕进不了;而小公司薪水相对低一些,工作稳定性较差,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升迁机会不多,但是,录取率相对较高。这可能是各种求职中一个常见的话题。这个选择应该是因人而异,几乎没有什么正确答案。所以,我们看到过选择大公司的人获得了成功,我们也看到过选择小公司的人获得了成功,相反的情况我们同样也一样见到。
作为程序员的求职,我想还是有些职业的特殊性的。程序员职业和一般的职业有很大的不同,程序员职业有其鲜明的特点::1、个人劳动 2、产品可复制。这两个特点注定了程序员有很大个人发展的空间。
1、 个人劳动
表明其工作主要和劳动者自身有关。无论是程序员独自承担一个编程项目,还是在一个项目中承担着部分编程工作,都可以归集于个人劳动。不象有的职业需要昂贵的劳动设备,依赖于昂贵的设备,例如:炼钢工人必须要有炼钢厂的炼钢炉。也不像有的职业需要其他人联合劳动。例如,流水线上的装配工。也不象其他职业有严格操作规范和工作流程。例如,制药厂必须按照制药的配方生产药品。
程序员只要有台电脑(其价格可以忽略不计)就可以工作了,而且在工作时,是一个人在工作(工作前后,项目的衔接可以忽略不计)。其编程过程完全取决于程序员个人的技术水平发挥。
2、 产品可复制
绝大部分企业生产出的是实物产品,每个产品都需要一定的原材料的投入,其价值很大与其原材料的成本有关。劳动者生产一件产品,其最大的价值就限制在这个产品的售价之内了。
而程序员生产的产品是软件,软件最大的特点是可复制性,而且可复制得不计其数。因此,程序员生产软件的价值就是软件拷贝数。当拷贝数不断地增加时候,程序员生产的软件价值就在不断地增大。一个软件最大的价值等于其单价乘上可能的用户数。如果这个用户数是千是万的时候,程序员的一个劳动价值可达一个天文数字。所以,世界上成功的软件企业,正是这种可复制性的收益者。
程序员这两个职业特点,表明程序员的发展空间很大。程序员不管是在大公司还是在小公司都能获得成功。只要这个公司能生产软件,销售出可复制的软件。程序员都是能够获得要比职业高的多的收益。关键是程序员是否具备编制这些软件的技术,这些软件能否被大量复制(定制软件价格高也行)。
最成功的比尔盖茨正是通过编制软件而发展一个软件帝国的。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成功的程序员自己当上了软件公司的老板赚了大钱。(不成功的也有很多,但是,其中的原因不在此,我会以后加以分析的)。
通过以上分析,当程序员面对“选择大公司还是小公司”的时候,我建议:
1、 当程序员别无大志的情况下,而且具有大公司所要求的学历、经验、证书、能力的时候,应该首选大公司。这些大公司指的是国外著名企业、国内著名企业,有的甚至是地区内著名企业。到了大公司后,可以保证收入高,岗位稳定。
2、 当程序员技术水平一般的情况下,想进大公司也可能是一个梦想,那只好选择小公司了。小公司的好处是,起点低,机会多。缺点是收入低,开发不规范。
3、 对于有理想和抱负的程序员,我建议先进小公司,然后再进大公司。小公司专业化分工比较粗,有的甚至一个人就会负责一个项目,对人锻炼很大,程序员即可以学习到编程,又可以学到设计和项目管理,往往会成为一个“全能型”的程序员,这对程序员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好处。但是,程序员在完成编程积累之后,应该转向到大公司发展,学习大公司的软件开发流程、学习团队意识、学习大项目的开发、学习规范和管理、学会企业间的合作、学会技术交流和运用等。
4、 我们知道软件能否复用是软件小公司能否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在面对软件小公司的招聘的时候,我们应当对公司的软件行业应用的范围,以及软件的客户数有所了解,以判断小公司的成长性。当小公司成长性很高的时候,你的选择应该是正确的,当小公司成长性很低的时,你若选择,就有可能不正确。
5、 那些没有什么理想的程序员,只是把软件当作普通工作,求得平均工资和正常收入的程序员。最好能找到关系进入政府各部门、那些国营大中型企业的电脑部门,以保证一个稳定收入。这些人即使进入大公司、小公司,都可能面临被解雇的危险,最好的情况下,也就是处在一个岗位多年不动,工资多年不涨的局面。
对于有理想的程序员来说,无论进入大公司还是小公司,都是一个积累过程,都是一个锻炼自己的天地。对于普通的程序员来说,进入大公司是赚到了,进入小公司是亏了。只是前者取决于自己,而后者取决于别人。而关注公司成长性则是两者都要重视的,毕竟这和自己的当前和未来收入密切相关呀。
总之,我想说的程序员是个很特殊的职业,它给每个程序员造就了一个一飞冲天的可能。关键是程序员自己有没有这个想法,能不能在进入大小公司之后,积累和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为一飞冲天做好准备。
来源:https://www.cnblogs.com/n216/archive/2010/06/12/1756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