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uboot
1:uboot要能够开机启动,必须根据具体的SoC的启动设计来设计uboot
2:uboot必须进行和硬件相对应的代码级别的更改和移植,才能够保证可以从相应的启动介质启动。uboot中第一阶段的start.S文件就是具体处理了这一块。
3:能引导操作系统内核启动并给内核传参(1)uboot的终极目标就是启动内核(2)linux内核在设计的时候,设计为可以被传参。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在uboot中事先给linux内核准备一些启动参数放在内存中特定的位置然后传给内核,内核启动后会到这个特定的位置去取uboot传给它的参数,然后在内核中解析这些函数,这些函数将来被用来指导linux内核的启动过程。
4:uboot本质上是一个裸机程序(不是操作系统),一旦uboot开始SoC就会单纯运行uboot(意思就是uboot运行的时候别的程序是不可能同时运行的),一旦uboot结束运行则无法再回到uboot(所以uboot启动了内核后,uboot本身就死了,要想再次看到uboot界面只能重启系统。重启并不是复活了刚才的uboot,重启只是uboot的另一生)。
5:uboot的入口和出口。uboot的入口就是开机自动启动,uboot的唯一出口就是启动内核。uboot还可以执行很多别的任务(譬如烧录系统),但是其他任务执行完后都可以回到uboot的命令行下继续执行uboot命令,而启动内核命令一旦执行就回不来了。
二:行缓冲
行缓冲的意思就是:(1)当我们向终端命令行输入命令的时候,这些命令没有立即被系统识别,而是被缓冲到一个缓存区(也就是系统认为我们还没有输入完),当我们按下回车键(换行)后系统就认为我们输入完了,然后将缓冲区中所有刚才输入的作为命令拿去分析处理。(2)linux终端设计有3种缓冲机制:无缓冲、行缓冲、全缓冲
三:环境变量
环境变量就好像程序的全局变量一样。程序中任何地方都可以根据需要去调用或者更改环境变量(一般都是调用),环境变量和全局变量不同之处在于:全局变量的生命周期是在程序的一次运行当中,开始运行时诞生,程序结束时死亡,下一次运行程序时从头开始;但是环境变量被存储在Flash的另一块专门区域(Flash上有一个环境变量分区),一旦我们能在程序中保存了该环境变量,那么下次开机时该环境变量的值将维持上一次更改保存后的值
彻底的更改一个环境变量的值,需要2步:第一步set命令来更改内存中的环境变量,第二步用save命令将其同步到Flash中环境变量的分区。有时候我们只是想测试下这个环境变量,不希望影响到下一次开机,那就只set不save,这样set后当前本次运行的uboot已经起效果了,只不过没save下一次开机还是会恢复到原来的状况。
四:实际上在uboot中和kernel中都有个分区表,分区表就是我们在做系统移植时对Flash的整体管理分配方法(分区方法不是一定的,不是固定的,是可以变动的。但是在一个移植中必须事先设计好定死,一般在设计系统移植时就会定好,定的标准是:uboot:uboot必须从Flash起始地址开始存放(也许是扇区0,也许是扇区1,也许是其他,取决于SoC的启动设计),uboot分区的大小必须保证uboot肯定能放下,一般设计为512KB或者1MB(因为一般uboot肯定不足512KB,给再大其实也可以工作,但是浪费))
五:shell是操作系统的终端命令行,他是连接用户和操作系统内核的中介。shell本身就是一个软件
来源:CSDN
作者:_小页_
链接:https://blog.csdn.net/qq_41631679/article/details/103822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