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2019 Java 开发者跳槽指南.pdf(吐血整理) >>>
这几天时间里,华钦学院的刘老师以敏捷方法论,Linux基础,机器学习和大数据等专题,从其发展历程,应用现状,未来前瞻等方面讲授了很多知识和观点。
从专题设计上看,敏捷是老生常谈的项目管理方法。我的认识是,敏捷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套章程。其重点是:
- 以人为本,由个人的积极性带动团队的积极性;
- 产出优先,交付阶段成果,产出实际可行;
- 合作无间,秉持探索精神,发掘真实需求;
- 拥抱变化,积极响应变动,主动塑造产品。
Scrum是敏捷开发的一个框架,通过使用Sprint开发周期,实现迭代开发和增量交付。实际工作中,要根据团队情况来使用合适的框架,例如团队较小,水平相近,可以选择XP框架的结对编程。如果客户文档详细,要求明确,其实使用传统的瀑布式开发也无妨。
专题二的Linux基础,刘老师讲了很多常用的命令和shell语法。他说命令操作都是工多手熟,很多时候一本工具书或者一个搜索引擎就能极大提升效率。恰好,我刚买了原装Deepin系统的笔记本,折腾手动安装软件时,因为参考了网络上错误描述的命令,结果导致了一连串问题。我认为虽然网络上资料很多,但多数都是三手资料,比二手还不靠谱。学习命令的最好方式,就是使用man命令,或者网上查阅命令的原装说明书。
专题三的机器学习,刘老师主要使用了Python的实现。Python近几年普及十分迅速,一起火起来的R最近已经安静了很多,而她依然是目前IT网络课程曝光率最高的语言。我之前学习Python和R,主要是了解开发工具,例如网络笔记本Jupiter,RStudio。跟着教程模仿了一个博客应用,使用Flask框架。时间消耗都是在熟悉工具和框架上面,并没有深入机器学习的原理和算法。刘老师说科学发展的道路有两条,一是归纳,二是演绎。这句话我之前看过,印象很深刻。人类学习成长,婴儿时期就是不断接受输入,总结归纳,进而模仿输出。孩童时期,心智逐渐成熟,思考各类操作的融通变化,抽象演绎,创造新想法和预测未知。
教案有一幅图,人工智能包含了机器学习,机器学习包含了深度学习。我刚好在虎嗅上看了两篇文章资讯,《人工智能还是人工智障》和《围观一场深度学习界的“神仙打架”》。前者说,人工智能需要有时表现傻一点,才能通过图灵测试。试想人问机器圆周率小数点后7位是多少,机器0.23秒给出答案。人不用想这答案正确与否,十有八九能判断对方是机器。我认为,前者讨论的是人工智能的应用情景,如果是统计类情景,例如NLP,量化交易等,我们肯定是希望机器的输入和输出越精确越好。这时NLP用在合同文书识别上,而不是情人的第99条消息上。这时量化交易用在中美贸易战爆发前,而不是川普有笔紧接川普连任。后者记录了“墙外微博”的一场关于深度学习的大神级讨论,讨论的重点是深度学习的定义及其意义。深度到底是方法还是方法论,就好比在确定我们到底是看着上帝的脚印走路还是看着上帝的影子走路。目前可能还没有定论,但是可以先把路走通嘛。
专题四中主要讲述大数据的发展历程,教案有一幅图,表示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和网格计算最后都发展成了云计算。我之前也斟酌过这些概念字眼,发现很多概念说法都是有其生命周期的。网格计算的年代还说要利用异构的计算机的计算力,现在看到x86机器要一统江湖,又冒出个边缘计算,要把所有带芯片和网络的机器都利用起来。这些说法都对,只是资本塑造了大环境,新的概念就是把没人注意的旧东西打包吆喝赚眼球。
刘老师讲课风格自然平稳,教案内容详实,但最吸引我的是其不时提及的自身经历和独特见解。他说参加人才培训时,有机会到上海的阿里巴巴云计算中心参观。然后提到阿里巴巴的CTO王坚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而百度CEO李彦宏落选。到底是工程院给阿里巴巴面子,还是李彦宏难以服众?我觉得面子,都是众人给的。大神想赢得生前身后名,要了却的不止是众人事啊!
最后,留一个问题,敏捷到底是一种方法还是一种方法论?
来源:oschina
链接:https://my.oschina.net/wffger/blog/3148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