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2019 Java 开发者跳槽指南.pdf(吐血整理) >>>
由于博客迁移至www.coderyi.com,文章请看http://www.coderyi.com/archives/412
排序分为内部排序和外部排序,内部排序指待排序的记录在内存中,外部排序的记录数量很大,以至于内存放不下而放在外存中,排序过程需要访问外存。这里仅介绍内部排序,包括插入排序、交换排序、选择排序、归并排序、基数排序。
1 插入排序
1.1直接插入(straight insertion sort)
算法思路:数组{k1,k2,……,kn},排序一开始k1是一个有序序列,让k2插入得到一个表长为2的有序序列,依此类推,最后让kn插入上述表长为n-1的有序序列,得到表长为n的有序序列。
c实现的代码:
// 从小到大排序
int a[]={98,97,34,345,33};
int k=sizeof(a)/sizeof(a[0]);
int j;
for (int i=1; i<k; i++) {
int temp=a[i];
for (j=i-1; j>=0&&a[j]>temp; j--) {
a[j+1]=a[j];
}
a[j+1]=temp;
}
1.2折半插入(binary insertion sort)
算法思路:当直接插入进行到某一趟时,对于r[i]来讲,前面i-1个记录已经按关键字有序。此时不用直接插入排序的方法,而改为折半查找,找出r[i]应插入的位置。
c实现的代码:
// 从小到大排序
void binasort(int r[100],int n){
for (int i=1; i<n; i++) {
int temp =r[i];
int low=0;
int high=i-1;
while (low<=high) {
int middle=(low+high)/2;
if (temp<r[middle]) {
high=middle-1;
}else{
low=middle+1;
}
}
for (int j=i-1; j>=low; j--) {
r[j+1]=r[j];
}
r[low]=temp;
}
}
1.3希尔排序(shell sort)
算法思路:“缩小增量”的排序方法,初期选用增量较大间隔比较,然后增量缩小,最后为1,希尔排序对增量序列没有严格规定。设有组关键字{99,22,33,333,2,3,23,44},由小到大排序,这里n=8,先第一个个增量取d1=4,那么记录分为4组,第一组r[0],r[4],第二组r[1],r[5],……在各组内部使用插入排序,使得每组内是有序的,接着取d2=2,分为两组,d3=1,最后就编程有序序列。
c语言实现的代码:
// 从小到大排序
void shellsort(int r[100],int n){
int k=n/2;
while (k>0) {
for (int i=k; i<n; i++) {
int temp=r[i];
int j=i-k;
while ((r[j]>temp)&&(j>=0)) {
r[j+k]=r[j];
j=j-k;
}
r[j+k]=temp;
}
k/=2;
}
}
2 交换排序
2.1冒泡排序(bubble sort)
算法思路:在排序过程,关键字较小的记录经过与其他记录的对比交换,好像水中的气泡一样,移到数据序列的最前面。
c语言实现的代码:
// 从小到大排序
void bubblesort(int r[100],int n){
for (int i=0; i<n-1; i++) {
for (int j=0; j<n-1-i; j++) {
if (r[j]>r[j+1]) {
int temp=r[j];
r[j]=r[j+1];
r[j+1]=temp;
}
}
}
}
2.2快速排序(quick sort)
算法思路:通过一趟排序将要排序的数据分割成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的所有数据比另外一部分的所有数据都要小,然后再按此方法对这两部分数据分别进行快速排序。整个排序过程可以递归实现,也可以非递归实现。
c语言实现递归的快速排序的代码:
// 从小到大排序
void quickSort(int a[],int numsize){
int i=0,j=numsize-1;
int val=a[0];//指定参考值val大小
if (numsize>1) { //确保数组长度至少为2,否则无需排序
while (i<j) {//循环结束条件
// 从后向前搜索比val小的元素,找到后填到a[i]中并跳出循环
for (; j>i; j--) {
if (a[j]<val) {
a[i]=a[j];
break;
}
}
// 从前向后搜索比val大的元素,找到后填到a[j]中并跳出循环
for (; i<j; i++) {
if (a[i]>val) {
a[j]=a[i];
break;
}
}
}
a[i]=val;//将保存再val中的数放到a[i]中
quickSort(a, i);//递归,对前i个数排序
quickSort(a+i+1, numsize-1-i);//对i+1到numsize-1-i个数排序
}
}
3 选择排序
3.1 简单选择排序(simple selection sort)
算法思路:对于一组关键字{k1,k2,……kn},将其从小到大排序,首先从k1,k2,……k3中选择最小值Kz,在将Kz与k1对换;然后从k2……Kn中选最小值Kz,与k2交换。如此选择和调换n-2趟,第n-1趟只要调换Kn-1 和Kn比较就好了。
c语言实现的代码:
//从小到大排序
void sisort(int r[100],int n){
for (int i=0; i<n-1; i++) {
int z=i;
for (int j=i+1; j<n; j++) {
if (r[z]>r[j]) {
z=j;
}
}
if (z!=i) {
int temp=r[i];
r[i]=r[z];
r[z]=temp;
}
}
}
3.2堆排序(heap sort)
算法思路:堆有两个性质,一是堆中某个节点的值总是不大于或不小于其父节点的值,二是堆是一棵完全树。以从大到小排序为例,首先要把得到的数组构建为一个最小堆,这样父节点均是小于或者等于子结点,根节点就是最小值,然后让根节点与尾节点交换,这样一次之后,再把前n-1个元素构建出最小根堆,让根结点与第n-2个元素交换,依此类推,得到降序序列。
c语言实现代码:
//从大到小排序
//以i节点为根,调整为堆的算法,m是节点总数,i节点的子结点为i*2+1,i*2+2
void heapMin(int r[100],int i,int m){
// temp保存根节点,j为左孩子编号
int j,temp;
temp=r[i];
j=2*i+1;
while (j<m) {
if (j+1<m && r[j+1]<r[j]) {//在左右孩子中找最小的
j++;
}
if (r[j]>=temp) {
break;
}
r[i]=r[j];
i=j;
j=2*i+1;
}
r[i]=temp;
}
void heapSort(int r[100],int n){
// n/2-1最后一个非叶子节点
// 下面这个操作是建立最小堆
for (int i=n/2-1; i>=0; i--) {
heapMin(r, i, n);
}
// 一下for语句为输出堆顶元素,调整堆操作
for (int j=n-1; j>=1; j--) {
// 堆顶与堆尾交换
int temp=r[0];
r[0]=r[j];
r[j]=temp;
heapMin(r, 0, j);
}
//得到的就是降序序列
for (int i=0; i<n; i++) {
printf(" %d",r[i]);
}
}
时间复杂度:O(n log2n)
参考网址:http://blog.csdn.net/morewindows/article/details/6709644
4 归并排序(merge sort)
4.1两路归并排序
算法思路:它指的是将两个顺序序列合并成一个顺序序列的方法。如有数列{6,202,100,301,38,8,1},第一次归并后变成了{6,202},{100,301},{8,38},{1};第二次归并后,{6,100,202,301},{1,8,38};第三次归并后{1,6,8,38,100,202,301}。
代码实现分三步,通过自底向上实现归并子算法,一趟归并扫描子算法,二路归并排序算法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stdio.h>
//归并子算法
//将有序的X[s..u]和X[u+1..v]归并为有序的Z[s..v]
void merge(int X[], int Z[], int s, int u, int v)
{
int i, j, q;
i = s;
j = u + 1;
q = s;
while( i <= u && j<= v )
{
if( X[i] <= X[j] )
Z[q++] = X[i++];
else
Z[q++] = X[j++];
}
while( i <= u ) //将X中剩余元素X[i..u]复制到Z
Z[q++] = X[i++];
while( j <= v ) //将X中剩余元素X[j..v]复制到Z
Z[q++] = X[j++];
}
/*
一趟归并扫描子算法
将参加排序的序列分成若干个长度为 t 的,且各自按值有序的子序列,然后多次调用归并子算法merge将所有两两相邻成对的子序列合并成若干个长度为2t 的,且各自按值有序的子序列。
若某一趟归并扫描到最后,剩下的元素个数不足两个子序列的长度时:
若剩下的元素个数大于一个子序列的长度 t 时,则再调用一次归并子算法 merge 将剩下的两个不等长的子序列合并成一个有序子序列;
若剩下的元素个数小于或者等于一个子序列的长度 t 时,只须将剩下的元素依次复制到前一个子序列后面。
*/
/* X[0..n-1]表示参加排序的初始序列
* t为某一趟归并时子序列的长度
* 整型变量i指出当前归并的两个子序列中第1个子序列的第1个元素的位置
* Y[0..n-1]表示这一趟归并后的结果
*/
void mergePass(int X[], int Y[], int n, int t)
{
int i = 0, j;
while( n - i >= 2 * t ) //将相邻的两个长度为t的各自有序的子序列合并成一个长度为2t的子序列
{
merge(X, Y, i, i + t - 1, i + 2 * t - 1);
i = i + 2 * t;
}
if( n - i > t ) //若最后剩下的元素个数大于一个子序列的长度t时
merge(X, Y, i, i + t - 1, n - 1);
else //n-i <= t时,相当于只是把X[i..n-1]序列中的数据赋值给Y[i..n-1]
for( j = i ; j < n ; ++j )
Y[j] = X[j];
}
//二路归并排序算法
void mergeSort(int X[], int n)
{
int t = 1;
int *Y = (int *)malloc(sizeof(int) * n);
while( t < n )
{
mergePass(X, Y, n, t);
t *= 2;
mergePass(Y, X, n, t);
t *= 2;
}
free(Y);
}
void print_array(int array[], int n)
{
int i;
for( i = 0 ; i < n ; ++i )
printf("%d ", array[i]);
printf("\n");
}
int main()
{
int array[] = {65, 2, 6, 1, 90, 78, 105, 67, 35, 23, 3, 88, -22};
int size = sizeof(array) / sizeof(int);
mergeSort(array, size);
print_array(array, size);
return 0;
}
时空复杂度:二路归并排序算法:将参加排序的初始序列分成长度为1的子序列使用mergePass函数进行第一趟排序,得到 n / 2 个长度为 2 的各自有序的子序列(若n为奇数,还会存在一个最后元素的子序列),再一次调用mergePass函数进行第二趟排序,得到 n / 4 个长度为 4 的各自有序的子序列, 第 i 趟排序就是两两归并长度为 2^(i-1) 的子序列得到 n / (2^i) 长度为 2^i 的子序列,直到最后只剩一个长度为n的子序列。由此看出,一共需要 log2n 趟排序,每一趟排序的时间复杂度是 O(n), 由此可知
该算法的总的时间复杂度是是 O(n log2n),但是该算法需要 O(n) 的辅助空间,空间复杂度很大,是 O(n).
5 基数排序(radix sort)
算法思路:
基数排序可以采用LSD(Least significant digital)或者MSD(Most significant digital),LSD的排序由键值的最右边开始,MSD从最左边开始。
以LSD为例,假设原来有一串数值如下所示:
73, 22, 93, 43, 55, 14, 28, 65, 39, 81
第一步
首先根据个位数的数值,在走访数值时将它们分配至编号0到9的桶子中:
0
1 81
2 22
3 73 93 43
4 14
5 55 65
6
7
8 28
9 39
第二步
接下来将这些桶子中的数值重新串接起来,成为以下的数列:
81, 22, 73, 93, 43, 14, 55, 65, 28, 39
接着再进行一次分配,这次是根据十位数来分配:
0
1 14
2 22 28
3 39
4 43
5 55
6 65
7 73
8 81
9 93
第三步
接下来将这些桶子中的数值重新串接起来,成为以下的数列:
14, 22, 28, 39, 43, 55, 65, 73, 81, 93
这时候整个数列已经排序完毕;如果排序的对象有三位数以上,则持续进行以上的动作直至最高位数为止。
LSD的基数排序适用于位数小的数列,如果位数多的话,使用MSD的效率会比较好。
来源:oschina
链接:https://my.oschina.net/u/1378445/blog/288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