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ache.baiducontent.com/c?m=9d78d513d9d430dc4f9b9e690c66c0166e43f0632bd6a0020fd28438e7735a315010e3ac57520704a2d20a6316dc3a4b9cf22104351421c78cb8fb5daccf855e2f9f5744645bc61f1d895fe9895124b23d8d0ab7f24cf0ba8773c8f281c4df2302970c127af7a1d74741099a31ad4126e4d29a4d155944e9b96661fd5a7529da6340b550f997682858df&p=99769a4786cc45af03a2cf291e4b&newp=8b2a971e9f9a14f344bd9b7a0d0092695803ed633bd6db01298ffe0cc4241a1a1a3aecbf21241207d3c37a6007aa4b57eaf13576340634f1f689df08d2ecce7e74c17e612c00&user=baidu&fm=sc&query=%CA%D8%BE%B2%B4%BF%D2%BB+%D6%AA%D0%D0%BA%CF%D2%BB&qid=874ac00600071477&p1=3
开场白:
“人生”这个话题,形而上讲很高大上;形而下讲就是人活着。人“生”,就是人活着,未死。
活在哪里?活在两个世界: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从物的角度和方位看:“活着就是王道。”
从心的角度和方位看:“此生幸福吗?”
有的人终其一生只活在物的世界而未走进自己的另一个世界——精神世界。
精神世界是需要我们去开拓的。这是我们活着的需要,也是我们对自己人生的一种责任!
能有两个世界可以游走的人应该说是自由的,因此也是幸福的。能自如穿行于这两个世界的通行证就是修养。具备修养的必由之路就是践行知行合一!
本质上讲,人的一生是自己和自己过的。尤其是知天命后。
修养,就是在精神世界中自塑一个和自己过的理想的自己。
从四个方面展开:
修养的目的是在内心世界里自己塑造一个理想的自己。
修养的前提是在内心要认知认同并坚守真善美。
修养的价值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履行对国对家对己的责任。
修养的必由之路是知行合一。
一、修养的目的是在内心世界里自己塑造一个理想的自己
人生于自然,却在文化中再生。我们活着,在社会上行走,要在修养中升华成就自己。
讲修养自然要问:修养有何用?现在这种世道讲修养有何用?
答:让我们活得优雅、高贵,有尊严。不会让自己像“小人”、像动物那样活得野蛮卑微无节操。
为何要讲修养?
修养是我们从动物界走出的社会性标志。
动物性与人的社会性(非物种的)区别:
在食物面前:动物→秩序和本能→只有自己。人则有他人和尊老爱幼的伦理道德……
“不食嗟来之食。”、“不食周黍。” “割股充饥”、“割肉贸鸽”……等等道德宗教修养传说,不一而足。
在欲望面前,动物是知足不知羞。人则是知羞不知足……
我们对物的世界里自己的五官相貌身材往往都有或多或少的缺憾。尽管我们也知道这不是父母的错(对于孩子来说也不是我们的错)。我们终生都在照镜子的行为就是知道有缺憾,希望更美好一点的表现。
在精神的世界里我们可以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理想的自己。前提是我们要想塑造。
看看眼前社会上一些“众生相”和那些“节操碎一地”的人和事。
这些人、这些形象,绝不是他们想成为的形象。为何一遇事就原形毕露,价值底线每每被突破?
一言以蔽之:修养不足甚至没修养!一叶知秋,小处见精神!
前些年的“宁在宝马车中哭,不在自行车后笑”,到近年“有钱就是任性”。人们的人生选择题从“两选一”到现在的“单选”,透出的是社会各阶层整体“失修养”。展示出的是人在金钱功利面前“主”、“奴”角色的变化。
在物质主义、消费主义至上,生存潜规则通行的现实面前,我们要讲修养,就意味着我们会舍去很多现实功利,以求得内心的宁静和道德崇高。问题是:这样的“得”是我们自己想要的么?如果不是,我们自然就不会“舍”,自然也没有“得”。
对我们的人生顾后瞻前一番,我们真的还会不想或害怕面对修养么?
二、修养的前提是在内心要认知认同并坚守真善美
修养从“养心”开始。
我们一生做人做事,全凭以心遣身。心不养,全为物欲填满,难澄澈,难免为“物欲”所累、所辱。
“知止不辱”就是“心”能遣其身。“自取其辱”就是“心”不能遣其身。
身为物累,心为身累。就是不自由的状态。自然就是不幸福的状态。处于不自由不幸福的状态而不自知,就是执迷不悟。
“迷时师渡,悟时自渡。”能自知,修养身心是不二法门、必由之路。
养心是难的。唐代名医孙思邈深谙养心之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弃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虚精散为五难。”《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
东晋葛洪认为养心要除六害:“一曰薄名利,二曰禁身色,三曰廉货财,四曰损滋味,五曰除佞妄,六曰去沮嫉。”《养生论》
“五难、六害”,乃养心之敌。
怎样养心?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品格”:温良恭俭让,克己复礼,慎独、先忧后乐……
温良恭俭让。其中的让,是一种胸襟,一种涵养,是有修养的表现。
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些全然是要“思齐”、要“自省”的。
有三条路径可修仁心、虚心、空心的“三心”境界。
儒、道、佛的修养——明事理,求自由,得智慧。
儒家立心学,修仁心。
何为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
仁者,爱人。仁心即爱心。何以爱人?忠与恕也。人之所欲,施于人,造物主所为;己之所欲,施于人,圣人所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所为;己所不欲,施于人,小人所为。(有人走得更远:己所欲也勿施于人。)
《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授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故,无仁义礼智,则非人也。
修此仁心,心可安了。心安,处处皆故乡。
道家住心斋,修虚心。
何为虚心?
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
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原是空明宁静状态,但由于外界的干扰、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因此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注意“致虚”和“守静”,以期恢复心灵的清明。
任继愈说“老子主张要虚心,静观万物发展和变化。他认为万物的变化是循环往复的,变来变去,又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归根),等于不变,所以叫做静。”《老子新译》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庄子外篇·天地》)中记载孔子的学生子贡和种菜老者关于“机心”的对话:“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就修心而言,要从有观空;就修身而言,要动静相宜。只有心空才能摄纳万境入心;只有心静才能明白万千动相。故,虚纳万境,静了群动。
“顺其自然”也是一种修养:既是态度,也是方法。
修此虚心,心可纳万境,了群动。
佛家诵心经,修空心。
何为空心?
禅宗五祖弘忍欲传衣钵,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性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我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六祖坛经》)
神秀作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作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看来,神秀是初悟,慧能是彻悟。衣钵遂传慧能。
我们拿出《心经》的标题和第一句来讲空心……
简单讲:心若止水,方能观照。一切有相皆为幻相。见一切相都不是相,就见一切无,见一切无,就见一切空,若见一切空,就见一切,就能领悟《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掌握大智慧到达彼岸而觉悟的路径和方法。
一句话:人间千种滋味,味在无心处;心中万般不舍,舍去时成佛。
修此空心,一切放得下。
有了空心,能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有了空心,方能放下。
有了空心,不迷,自然“众生是佛”。
没有空心,执迷,自然“佛是众生”。
“放下”就是一种达观、淡然而优雅的修养状态:举止才会文质彬彬,看人生才会具有超越意识(看破):做了人上人滋味又如何?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安是福,不要到病床上方知万事空。临利才会俯视蜗角之争。遇事才会退一步海阔天空。处人才会不以成败论英雄,才不倚仗自己的权力与成就、财富与地位、美貌与门第、知识与经验,不用自以为是的优势与居高临下的睥睨之姿去无视别人的尊严与人格,去凌驾别人的生活与感受。
“六尺巷故事”中的张英应该就是怀有仁心、虚心、空心的人了。(“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三、修养的价值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履行对国对家对己的责任
我们的修养其实就是将传统文化的优秀精华内化为自己言行的一种风度气质——斯文。
“斯文”代表的是人的温文尔雅,代表的是传统中国人一种理想的神态气质,一种能让人感受到、体会到的精神风貌,一种人格修养抵达理想境界的呈现姿态。我们不修养自身,斯文便不会显现。
《黄帝内经》:“有诸形于内,必形于外。”
俗话:“腹有诗书气自华。”
但一直以来,我们在现实功利主义、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时代浪潮裹挟中,对培养自己修养的愿望已经比较平淡微弱,甚至了无兴趣。
没有修养言行的人“无知无畏”。社会道德、法纪约束也只唱“红脸”,并以极大的“宽容度”放行人们的无修养。其实这是一种不知道是进步还是退步的悲哀?
国际社会对中国和平崛起不相信,原因很多:中西文化、文明的基因不同;海洋文明、大陆文明的价值取向不同;人类社会至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依然是铁律!等等。
每个人就是国家的一张名片。我们出国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个环节中不文明,欠修养的言行,他们自然会问:这样的国民组成的国家,强大起来会是什么样的国家啊?!这或许就是西方“中国威胁论”的民间基础。
国内呢?在大多数公共空间里,我们亲眼看到或通过媒体看到的都是“戳眼睛”的多,暖心的少。既怒更无奈。
我们都知道不要“一叶障目”,要看主流。但这“一叶”可能一障就是几十年。人生苦短啊!
怎么办?还是大家悟过来的那句话:不能改变别人或环境就改变自己。无法改变生活,就与之共处。
还是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则内自省也” 。
修养就是必由之路!
我们自己修养好了,自然在家人、同事、朋友等人中就是“一盏灯”,至少不是招人嫌的“货”。
小点说。
据说莫言说,我负责两种人:生我的人,我生的人。
生我们的人看我们是个有修养的人,他们会觉得自己的人生是成功的,人生的幸福指数自然会高。我们的孝自然就表现了。
我们生的人看我们是个欠修养的人,他会觉得他的人生是缺憾的。我们的慈自然就无法表现了。至少,在孩子们18岁前,我们的修养决定了他们的教养。这可能惠及或贻害其一生。尤其在当下,我们的家庭教育更显重要。
大点讲。
刘少奇同志发表于1939年的《论xx员的修养》,是中国xx思想理论建设史上的重要文献,也是刘少奇同志对我们党的重要贡献,更是刘少奇同志一生崇高思想境界的鲜明写照。其主要内容有6方面 。
《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编著,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年3月1日出版的《新时期xx员修养系列谈》。
该书汇集了:
谈理想 谈信仰 谈忠诚 谈学习 谈认真 谈吃苦 谈群众 谈敬畏 谈诚信
谈纪律 谈守法 谈自律 谈团结 谈批评 谈自重 谈自省 谈自警 谈自励
谈权力 谈责任 谈权利 谈职务 谈待遇 谈胸怀 谈荣辱 谈成绩 谈奉献
谈进退 谈名利 谈得失 谈诱惑 谈爱好 谈慎独 谈慎微 谈监督 谈牢骚
谈吃亏 谈交友 谈委屈 谈格局 谈原则 谈心态 谈坚守等43篇探讨新时期xx员修养的文章。
该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新时期xx员修养的深刻内涵,揭示了新时期xx员修养的时代特征,既回应社会对党员修养问题的深切关注,又引导广大党员对党性修养问题的深入思考。
如果说用党章党纪是以法治党的话,那么《论xx员的修养》、《新时期xx员修养系列谈》就是以德治党。以法以德治党治国,如车以两轮跑,鸟以双翼飞。
可见,修养的价值,小关乎人,大关乎国。故,修养确实不只是个人的小事,而是关乎家国的大事。大事又是从小事做起。践行知行合一也是要从小事做起。
四、修养的必由之路是践行知行合一
修养之道,首为学识、次为志趣,三为品格。学识丰富者,处世判事态度,言行举止拿捏得当。志趣低下者,处世判事见解低下,情趣低下,极大影响修养。品格高尚者,处世判事令人敬重,风度气质令人钦慕。
臧克家的《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诗人的话在我们谈人的修养之于我们的人生时也适用。
修养好的我们自己,“万物皆备于我(天地万物我都能够思考、认识,所以天地万物我都具备了。)”《孟子•尽心上》。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宋.陆九渊《杂说》)
王阳明:“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史称“龙场悟道”(贵州修文县龙场)。
如何践行?
我们可以试着做到:
1.从做好平凡的事,履行好岗位角色责任做起:小处见修养,细节见精神。
2.在任何地方,自己要有成为那里的人遇到的一个好的社会角色的内在驱动力。
3.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我们是一次性存在的生命。留什么声名,修养决定。
对比前南京市长季建业(2009—2013在任)与民国南京市长石瑛(1932—1935在任。被誉为“民国第一清官)。
2013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切入点是: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教育活动重点对象是:县处级以上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
2015年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三严三实: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过去、现在未来;历史、今天、明天,我们就在今天这个节点上:承上启下,文化的血脉不能断在我们手中……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篇第四》)
我们就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民族、国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四大关系中践行知行合一,完美修养,完善人格,完满人生。
王阳明(1472——1528)在中国思想史上首次提出 “知行合一”、“知行并进”说,反对“知而不行”。(《传习录》卷上) 认为: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观念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知行合一”、“知行并进”才能称得上“善”。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概括并提升了传统政治伦理道德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关于道德意识和行为实践的认知。把以德立国的理念落实到了对每个知识分子的教育中。
从古至今的中国知识分子,均在“知先行后、知轻行重”、“知难行易、行难知易”、“知行统一”、“知行合一”等知行观中徘徊过。最终解决了知行统一、知行合一的人成为栋梁,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抱负;未能解决的只能空叹怀才不遇或徒遭“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讥讽。
此说提出越500年,至今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如何践行“知行合一”?
在“四大关系”的人生体验中践行。
在政治修养、艺术修养两点上着力。
第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最高价值理想。
西方文化一开始就明确地把人与自然对峙起来。
“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塔哥拉)
“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
“人是大自然的立法者”(康德)
“人是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莎翁)
西方人正是靠这种主客划分而实现了个体人格的独立。这种独立人格表现在对自然不懈的开发与征服,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为强烈的意识去争取个人的权利。(“不自由毋宁死”)
中国传统文化则一开始就倾向从一体化(整体)的角度来把握宇宙世界。以人为中心,天地人贯通的“天人合一”观。(天人合一还可细分出:人与天合一(即天道——自然),天与人合一(即人道——自由))。
面对自然宇宙之迷,不求探索,而主张个体的整个心灵肉体与混沌宇宙同化同在,以顺应宇宙万物的秩序。
“山高人为峰,海阔心做岸。”有人认为,前者老大自尊,万物无不为我;后者俯首低眉,宽大其心,万物无一物属我。人若以事父母之道事宇宙,以事兄弟之道事天下人,以事同类之道事天下物,则天我、物我合而为一,宇宙亦可为大我。这种观念支配着千百年来中国人的行为世界和心灵中的道德世界。
第二、在人与社会(民族、国家)的关系上,以爱国为人生的崇高价值。强调个人对社会应负的责任、义务。人生态度上,崇尚乐天安命,安贫乐道。
自古提倡关心社稷民生,维护民族独立,保卫中华文化为基本内容的爱国主义传统,以爱国为人生的崇高价值。(“位卑未敢忘忧国”。党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层面,就把爱国提到了首位。)
在这一层关系中,“忠”是一种崇高的职责。其核心是对别人、对国家、对社会尽心尽责。古之为“忠君”,今之演变为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第三、在人与他人的关系上,把“仁、义、礼、智、信”作为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准则与规范。把“礼义廉耻”作为 “国之四维”。
《管子·牧民》:“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hhe总书记(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上引用。)
《五代史•冯道传》:“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国民知礼义廉耻,国家才会有序,才会稳定。
孟子以仁义礼智为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公孙丑篇上》)
王岐山: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就是中华文化的DNA,渗透到中华民族每一个子孙的骨髓里。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人敢挑战这八个字。
(《坚持党的领导 依规管党治党 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根本保证》《 人民日报》2014年11月03日03 版)
第四、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要正确对待自己,对待生命,对待道德,要塑造高尚的道德人格,即是指人的道德价值、尤其是人格尊严价值超过生命价值。
就这个意义上说,活着的意义大于活着。
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也不要太不把自己当回事……
如何正确对待自己:1.与人相处,不“高冷”,不“傲娇”,尊重别人就是善待自己。2. 与己相处,宽容自己不富贵,没名气,颜值低……鼓励自己时时不忘初心,与自己同唱《从头再来》,共吟“一蓑烟雨任平生”……
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身取义”即是指人的道德价值、尤其是人格尊严价值超过生命价值。
现实就是这样,我们不修养自己的内在人格,外在的自己难免滑向行尸走肉。(人格修养也有“自由落体”定律。)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另一张身份证。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练就、修养出不同的人格气质,就像我们衣柜里的一件件华服,自己有得穿,不会遭遇”永远差一件衣服“的焦虑。否则,就只有一件叫“功利”牌子的衣服永远穿在身上。
在政治修养上着力。改革开放近40年我国的综合国力空前强大。但当前西方唱衰中国,组织一批写手,解构、矮化中国历史和现实中的英雄人物来瓦解中国人的文化价值信仰和认同……国内也有一些人积极跟进。两者全然不顾中国近现代历史事实和以“两个一百年” 为核心目标的中国梦即将实现的现实,以“你不知道的‘绝密’、‘真相’”来抓人眼球,以售其奸。我们如果没有起码的政治修养,就难以明辨是非,就会乱了自己的“三观”。
hhe总书记一直鼓励全党全军全国人民要确立理论、制度、道路“三个自信”,同时指出,“三个自信”的总源头就是“文化自信”。
在艺术修养上着力。人类用理性的、经验的、艺术的、宗教的方式掌握世界。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就是人类以心灵观照世界的方式。
艺术是人类按美的规律创造世界、同时也是按美的规律创造自身的实践活动。
艺术创造是一种审美创造活动,不带有实用功利的占有欲望,主要是实现它的审美价值,满足创造者天地与人合,心物契合,如参禅悟道,由有限向无限超越的生命意志。创造者始由技进于道,渐由迷而悟,最后进入彻悟之境。
艺术鉴赏是二次审美创造活动,满足鉴赏者的心灵渴求和净化、提升鉴赏者的精神境界。
中国传统艺术重书法、绘画、诗歌、散文,因为书画弥漫、浸润着道家摆脱异化,追求自由的精神,而诗歌、散文则体现着儒家“文以载道”的教化思想。
欣赏传统艺术,我们还可尽力体会其中总有一种形而上的追求,即由“技”入“道”,希望能从有限进入无限,具有化宇宙于生命,化生命于宇宙的精神特质。
文学(诗歌、散文、小说)“文学即人学”。追求“意境”、“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音乐是“心情的艺术,他直接针对着心情。(黑格尔)追求“知音”、“弦外之音”、“大音希(稀)声。
书法能从用笔用墨、点画结构、行次章法等技法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书,心画也(扬雄)。”书法应该是传统艺术的巅峰。
在我们的一生中,会有意无意甚至不得不错过许多美好的人和事物,但不能错过艺术。艺术是我们打开我们精神王国重要的甚至是唯一通道。进得去与否,决定我们是自己精神王国的“王”还是“流浪者”。
结束语:我们要时时试着跟有修养或正在修养的自己对话,在对话中让有修养的自己调适、牵拉、升华现实中的自己!
这是我们不需借助外在条件就可以做到的事。只要我们愿意去做。
几点建议:
和大家分享过程中涉及到传统文化的要与时俱进,不要泥古不化。
涉及外来文化的不绕“体用之争”老树转,不应食洋不化。要“虚纳万境”,以中国文化精神融合中西文化,贯通中西体用。
涉及当前的,要结合历史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判别,要“静了群动”,方不惑乱。
怎样保证修养一以贯之?
修养之道在人伦日用中。知行合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分享我退休后的一些生活理念:
戏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一个中心:天地人三才并立。以自己为中心。
两个基本点:尽人事,听天命。
三大纪律:仁义守身,虚静明志,舍得空心。
八项注意:锻炼、学习、交游、娱乐——(外)
宽容、谦逊、平和、慎独——(内)
以上所谈只是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和体察、思考和感悟,和大家分享。所褒者,自勉;所贬者,自警!
来源:http://www.cnblogs.com/feng9exe/p/7192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