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生活》好像作者吴军博士的兴趣杂记。
《具体生活》可以说是作者吴军博士对于如何“具体”生活的一个阐述。文章包括了很多部分,从旅行、博物馆、音乐到摄影、红酒,甚至是奢侈品。其中最让我意外的是谈到了奢侈品,当然所谈及内容无关拜金,更多地是阐述了奢侈品其成功背后的原因,以及一些广为流传的故事。其中,作者说到的想知晓为何奢侈品能让人自愿掏钱去购买如此昂贵的物件。说实话,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点,我也不懂为什么会有人去花一个大价钱来买一个物件(下面也会谈及鄙人陋见),我当然不置疑它的做工、品质,及其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让我不解地是为什么会有人,而且是持续性地去购买(新品上市,剁手来临当然其中很多人并不需要剁手),后来我在书中算是找到了一个我自己比较认同的目前也较为普遍的说法——取悦自己。购买奢侈品的人群中,自然不乏炫耀吹嘘之辈,而奢侈品往往也和奢靡的生活画上了等号,其实不然,我记得我高中同学说了一句话,我印象真的很深,以至于那句话让我对他的印象出现了改观。我记得他是这么说的——人家有能力花钱买奢侈品,来取悦自己,而你没有,所以你买普通一点的,然后你说人家拜金、奢靡,有点搞笑(时间久了,当时隔得远,有点出入)。他说的很对,有的人口含金钥匙出生,家境十分殷实,所用的物件很多在常人看来都是非常昂贵的,属于普通人眼中的“奢侈品”,但是人家负担得起,就像我们平常买我们负担得起的普通物件一样,这是因为经济条件的关系,无关生活作风。
也就是说,奢侈品的购买一定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能力上的。其二,很多人都对“全套”,或者说“齐全”有着近乎偏执的着迷。搜罗某种物件的各个体态,如茶壶(提梁、石瓢),某位书画家的翰墨丹青金石,各种款式的口红、包包、饰品……诸如此类的人生活中并不乏见,而恰恰有很多奢侈品品牌的季度产品,是名副其实的季度产品,因为过了就下架了,不会在之后打折出售,或者说真正精品的季度产品,是真正的季度产品。这也可以看成是一种营销手段,催生了消费者的购买欲。
其三,文化背景和经营手段。我始终相信一点,好的事物,包括人,之所以好,背后一定会有文化,或者说一种文化精神的支持和介入,以便于长盛不衰,而非流星滑过。在读《具体生活》之前,我并不知道原来古驰、香奈儿、路易威登等现在大名鼎鼎的奢侈品品牌,竟然都是白手起家,甚至创办人的出身都很低微(单指经济能力)。这确实让我吃惊,在我理解中,驰名商标的背后往往都是财团的支持,很多所谓的白手起家,其实也依赖了一定的家族实力(当然第一代肯定是真正的白手起家,或许有一定的机遇和条件,但是第一代肯定是做了开创性的工作),而上述品牌的纯“白手”让我十分意外。当然,为什么最后成就了奢侈品帝国,其实还是那句鸡汤——对梦想的不懈追求。这句话似乎可以套用在所有成功的身上,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我宁愿相信那是命运的一时眷顾,单靠眷顾必定难成气候。至于营销手段,我能做的只是理解和想通书中给出的合理性,而书中也并未涉及太多,有兴趣可以自行阅读或从其他途径揣摩,笔者见识毕露,不敢多言。
除了奢侈品这个让我意外的章节,要说喜欢的,其实除了摄影,其他部分我也是很想去了解的,而其中最想去了解去做的应该还是旅行。旅行途中很有可能把博物馆、音乐(并非深入创作层面,而是欣赏)、红酒(到酒庄)都完成了。事实上也是这样,特别是旅行和博物馆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家父也说,倘若有机会外出,在闲暇之余应该去逛逛那座城市的博物馆。遗憾的是,我为数不多几次专程旅游(跟团),体验都很差,于是乎我萌生了以后一定要自己去的想法,当然这些都是后话。至于为什么谈到旅行,相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国人,甚至是世界上的许多人来说,都不陌生。我认为,它传递的是一种价值观,这两件事情,足够所有人做一辈子。当然,很多人并不会只做这两件事,无妨。但这两件事在我看来,是一定可以提升一个人不论是个人素养,或是取悦自己的不二选择(奢侈品或许太贵,而书可便宜多了)。读万卷书,是在和优秀的作者神交;行万里路,则是具体到生活的每个方面的细节处理。一个理论层面,一个实践层面,恰逢其会,好不欢喜。惭愧的是,我在这两面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什么谈资,看官有兴趣可以去看看书中是怎么写的。
杂谈:《具体生活》一拿到就拆开了,吸引我的是它的名字和装订方式(多本小册子合订为一本),生活如何“具体”化?书中并没有具体到告诉你该怎么做,反而以一种兴趣杂记的方式,轻松愉快地阐述了作者自己是怎么做的(当然很多人和作者的兴趣爱好或是并不重合,那就会有不同的思想碰撞,都是哈姆雷特,没有高低),这教会了我很多,也验证了我很多的想法,以至于觉得自己的观念还算正确,是一本很不错的休闲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