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THU数据派,作者THU数据派
2019年11月1-3日,“第十届中国消化外科学术会议暨清华-哈佛外科论坛”在北京举行。该论坛由《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胆胰外科专业委员会、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主办,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承办。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董家鸿教授及美国外科学会主席、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外科系主席、Ann Surg.杂志主编Keith D.Lillemoe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
此次论坛以“汇聚时代力量,问道学术巅峰”为主题,围绕消化外科领域的前沿科技和学术动态展开高水平交流探讨,来自海内外1800余名中青年医师和知名专家参会。
大会开幕式在一曲来自青海牧区民族艺术家的歌舞表演中拉开序幕,以致敬响应党中央和国家号召,奔赴藏区开展精准医疗扶贫、关爱和救治各族病患的中国消化外科医师团队。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名誉会长秦银河,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会长何振喜,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魏均民,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刘允怡,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学外科系荣休教授范上达,日本东和医院院长、东京大学荣誉教授幕内雅敏、美国希望城国家医疗中心外科学系主席Yuman Fong及国内外众多专家出席大会,并共同见证了医师服务“灯塔计划”的启动,携手支持基层医师临床能力同质化提升项目的实施。
(左起)董家鸿院士、Keith D.Lillemoe教授、何振喜会长致辞
大会主席董家鸿教授向全体同道致欢迎辞,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消化外科取得的发展成就,并希望借助本次盛会的举办,为国内外消化外科同道创造更加高端的学术平台,在世界范围内促进精准外科范式的交流、合作与推广,为全球健康做出更多贡献。
Keith D.Lillemoe教授在发言中对受邀参会并担任大会主席深感荣幸,希望麻省总医院的专家团队能够与中国专家进行相互学习、深入交流,并预祝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何振喜会长在致辞中对董家鸿院士带领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胆胰外科专业委员会,在推进医学继续教育、对边远地区的精准医疗扶贫、促进医学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创新转化等方面的工作表示赞赏,并希望学会能够为更多专家同道提供服务,创新医疗数据共享机制,为健康中国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消化外科学术会议”是《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胆胰外科专业委员会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学术盛会,历经二十年发展,现已成为国内消化外科领域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本届会议同时举行了“清华-哈佛外科论坛”。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和美国希望城国家医疗中心的专家组团来京进行学术交流。大会通过大师讲坛、名家讲坛、消化外科热点对话、精品手术展播等形式展示国内外消化外科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学术动态。内容涉及胰腺外科、结直肠外科、胸外科、肝脏外科、普通外科机器人手术、乳腺外科以及专注黑色素瘤、软组织肉瘤诊治的肿瘤外科等多个领域。
大会主席董家鸿院士表示,当前全球消化外科动向聚焦在精准外科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和新经验上。
——推广新理念。 精准外科理念已从肝胆外科拓展应用至消化外科疾病各个治疗领域和环节;各种外科技术及辅助治疗手段的创新发展都围绕着三要素并重的系统化干预策略和确定性外科实践的准则。腔镜外科技术的价值在被重新发现和认识,腔镜手术的价值不仅局限于小切口的微创,当前正在借助其可视化优势去改变传统手术入路和术式;进一步减少入路创伤,改善病灶及重要结构显露和病变清除的彻底性和安全性;同时机器人手术技术发展提升了腔镜手术的可控性,实现入路微创和精控手术的统一。近年新兴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方法的创新发展,推进了系统化治疗理念,成为改善患者远期生存的新策略;随着东西方诊治理念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双方经验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全球外科诊疗服务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服务范围的全球化延伸。
——发展新技术。 近年来,得益于先进的外科器械、材料的发展,机器人手术、体外肝切除技术、多元化介入等兼备可视化、可量化和可控化特征的新型技术手段,在适应症选择、手术方式创新和中长期疗效提高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
——创用新模式。 MDT是倡导以病患为中心、多学科联合的整合式医疗模式,外科应用这种模式能够为病患提供以外科为主导联合介入、放疗、分子靶向等多学科诊疗方案,拓展了手术治疗的适应症,提高了病患长期生存率。新型智慧医疗模式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核心支撑技术为基础,融合真实世界丰富的医疗应用场景,通过能力增强、效率提升、体验优化和服务延展实现智慧医疗的赋能效应,赋能精准医疗、精益管理和精诚服务的现代健康医疗服务体系。
点击“京东云”了解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