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协议

ARP(地址解析协议)

不打扰是莪最后的温柔 提交于 2020-01-25 10:13:04
目录 1. ARP 概述 2. ARP 协议工作原理 3. ARP 缓存 4. ARP 报文格式 5. 抓包分析 5.1. ARP 请求报文 5.2. ARP 应答报文 6. 免费 ARP 7. ARP 代理 8. ARP 攻击 [参考文献] 1. ARP 概述 地址解析协议 ,即 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是根据IP地址获取物理地址的一个TCP/IP协议。 它是IPv4中网络层必不可少的协议,不过在IPv6中已不再适用,并被邻居发现协议(NDP)所替代。 主机发送信息时将包含目标IP地址的ARP请求广播到网络上的所有主机,并接收返回消息,以此确定目标的物理地址;收到返回消息后将该IP地址和物理地址存入本机 ARP缓存 中并保留一定时间,下次请求时直接查询ARP缓存以节约资源。 地址解析协议是建立在网络中各个主机互相信任的基础上的 ,网络上的主机可以自主发送ARP应答消息,其他主机收到应答报文时不会检测该报文的真实性就会将其记入本机ARP缓存;由此攻击者就可以向某一主机发送伪ARP应答报文,使其发送的信息无法到达预期的主机或到达错误的主机,这就构成了一个ARP欺骗。ARP命令可用于查询本机ARP缓存中IP地址和MAC地址的对应关系、添加或删除静态对应关系等。相关协议有RARP、代理ARP。 网络层使用的是 IP 地址

第二章ARP——地址解析协议

对着背影说爱祢 提交于 2020-01-25 08:41:06
本章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是只对 T C P / I P协议簇有意义的I P地址。数据链路如以太网或令牌 环网都有自己的寻址机制(常常为 48 bit地址),这是使用数据链路的任何网络层都必须遵从 的。一个网络如以太网可以同时被不同的网络层使用。例如,一组使用 T C P / I P协议的主机和 另一组使用某种P C网络软件的主机可以共享相同的电缆。 当一台主机把以太网数据帧发送到位于同一局域网上的另一台主机时,是根据 48 bit的以 太网地址来确定目的接口的。设备驱动程序从不检查 I P数据报中的目的I P地址。 地址解析为这两种不同的地址形式提供映射: 32 bit的I P 地址和数据链路层使用的任何类型的地址 1.一个例子 任何时候我们敲入下面这个形式的命令: % ftp bsdi 都会进行以下这些步骤。这些步骤的序号如图 4 - 2所示。 应用程序FTP客户端调用函数g e t h o s t b y n a m e(3)把主机名(bsdi)转换成32 bit的IP地址。这个函数在D N S(域名系统)中称作解析器,我们将在第1 4章对它进行介绍。这个转换过程或者使用DNS,或者在较小网络中使用一个静态的主机文件(/e t c / h o s t s)。 F T P客户端请求T C P用得到的I P地址建立连接。 T C P发送一个连接请求分段到远端的主机,即用上述 I

『TCP/IP详解——卷一:协议』读书笔记——11

落花浮王杯 提交于 2020-01-25 08:39:03
2013-08-23 20:00:18 第4章 ARP:地址解析协议 4.1 引言   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是获取物理地址的一个TCP/IP协议。物理地址就是我们通常说的MAC地址。当一台主机把以太网数据帧发送到位于同一局域网上的另一台主机时,是根据48bit的以太网地址来确定目的接口的。设备驱动程序从不检验IP数据报中的目的IP地址。地址解析为这两种不同的地址形式提供映射:32bit的IP地址和数据链路层使用的任何类型的地址。ARP为IP地址到对应的硬件地址之间提供动态映射。我们之所以用动态这个词是因为这个过程是动态完成的,一般应用程序用户或系统管理员不必关心。   RARP(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反向地址转换协议)是被那些没有磁盘驱动器的系统使用(一般是无盘工作站或X终端),它需要系统管理员进行手工设置。我们在下一章进行讨论。 4.2 一个例子 上图是一个基本完整的通信过程,主要为了解释ARP的工作步骤。书上用 % ftp bsdi 这个命令作为示范,意思是向bsdi主机请求ftp协议链接。工作过程如下: 1. 应用程序FTP客户端调用函数gethostbyname(3)把主机名(bsdi)转换成32bit的IP地址。这个函数在DNS(域名系统)中称作解析器

深入浅出理解 TCP/IP 协议 (一)

﹥>﹥吖頭↗ 提交于 2020-01-22 16:00:33
  TCP/IP 协议栈是一系列网络协议的总和,是构成网络通信的核心骨架,它定义了电子设备如何连入因特网,以及数据如何在它们之间进行传输。TCP/IP 协议采用4层结构,分别是 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和链路层 ,每一层都呼叫它的下一层所提供的协议来完成自己的需求。由于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工作在应用层,下层的事情不用我们操心;其次网络协议体系本身就很复杂庞大,入门门槛高,因此很难搞清楚TCP/IP的工作原理,通俗一点讲就是, 一个主机的数据要经过哪些过程才能发送到对方的主机上 。 那我们就来探索一下这个过程: 0、物理介质   物理介质就是把电脑连接起来的物理手段,常见的有光纤、双绞线,以及无线电波,它决定了电信号(0和1)的传输方式,物理介质的不同决定了电信号的传输带宽、速率、传输距离以及抗干扰性等等。   TCP/IP协议栈分为四层,每一层都由特定的协议与对方进行通信,而 协议之间的通信最终都要转化为 0 和 1 的电信号,通过物理介质进行传输才能到达对方的电脑 ,因此物理介质是网络通信的基石。   网络通信就像送快递一样,用户买的商品被一层层包裹就是各种协议,协议描述了商品的大小、收件人、联系方式以及配送地址,而实际的配送交通工具就是物理介质。其次对于一些偏远的地方,快递是不能直达的,需要中途转发,这时候快递上的各种协议就起作用了,它记录了要转发的地址、揽件人信息等,这就是TCP

关于win10的一些简单的cmd命令

[亡魂溺海] 提交于 2020-01-19 06:55:00
#新建记事本 notepad #创建word文档a,打开a,删除a cd.>a.docx start a.docx del a.docx #打开服务列表 services.msc #设定60秒后自动关机 shutdown -s -t 60 #中止自动关机 shutdown -a #磁盘管理 diskmgmt.msc #任务管理器 taskmgr #查看ip及以太网 ipconfig #修改ip 打开网络和Internet设置→以太网→更改适配器选项→右键以太网属性→打开Internet协议版本(TCP/IP)→更改 来源: CSDN 作者: Young_Mzi 链接: https://blog.csdn.net/qq_37387886/article/details/103751856

计算机网络【2】—— CSMA/CD协议

梦想的初衷 提交于 2020-01-18 01:08:54
参考文献: https://blog.csdn.net/loveCC_orange/article/details/79177129 一、认识以太网 最早的以太网是将许多计算机都连接到一根总线上。 使用总线如何通信呢? 当一台计算机发送数据的时候,总线上的所有计算机都能检测到这个数据。这就是广播通信方式。当我们需要在总线上进行一对一通信的时候,就需要使每一台计算机的网卡拥有一个与其他网卡都不同的地址。这个时候,我们在发送数据帧时,就需要表明数据帧接收站的地址。只有网卡地址与其相同时,才接受数据帧,否则丢弃帧。 以太网的实现方式: 采用较为灵活的 无连接 的工作方式,即不必建立连接就可以直接发送数据。网卡对发送的数据帧不进行编号,也不要求对方发回确认。这样做可以使以太网工作起来非常简单。以太网所提供的服务是尽最大努力的交付,即不可靠的服务。 以太网发送的数据都是 使用曼彻斯特编码的信号 ,使用曼彻斯特编码的优点是可以很方便的解决接收端接收连续的0或者1时无法提取同步信号的问题;缺点就是因为曼彻斯特编码的规则导致每秒需要传输的码元数量增加了一倍,所以它占的频带宽度也比原始的基带信号增加了一倍。 二、CSMA/CD(多点接入载波监听/冲突检测)协议 多点接入说明是总线型网络,计算机以多点接入的方式连接在一根总线上,协议的实质是“载波监听”和“碰撞检测”。 1.载波监听

以太网帧最小帧长与最大帧长

杀马特。学长 韩版系。学妹 提交于 2020-01-17 20:49:19
讨论以太网的帧长,就不得不先提一下以太网的大名鼎鼎的CSMA/CD协议。 1.1 CSMA/CD协议 CSMA/CD是英文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ed 的缩写,可把它翻成“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或“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 所谓载波监听(carrier sense),意思就是以太网络上的各个工作站在发送数据前,都要监听总线上有没有数据正在传输。若有数据传输 (称总线为忙),则不发送数据,需要等待;若无数据传输(称总线为空),可以立即发送准备好的数据。 所谓多路访问(multiple access),意思就是以太网络上的各个工作站在发送数据时,共同使用一条总线,且发送数据是广播式的。 所谓冲突(collision),意思就是,若以太网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工作站同时发送数据,在总线上就会产生信号的冲突;多个工作站都同时发送数据,在总线上就会产生信号的冲突,哪个工作站接收到的数据都辨别不出真正的信息。这种情况称冲突或者碰撞。 为了减少冲突发生的影响,工作站在发送数据过程中还要不停地检测自己发送的数据,检测自己传输过程中有没有其他工作站在发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与其它工作站的数据发生冲突,这就是冲突检测(collision detected)。 详细见CSMA/CD协议介绍。 1.2 以太网探测帧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总结(三)数据链路层

荒凉一梦 提交于 2020-01-17 05:29:16
三、数据链路层 3.1 基础概念 1) 协议数据单元: 帧 2)数据链路层使用的信道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点对点信道:这种信道使用一对一的点对点通信方式。(使用PPP协议) 广播信道:这种信道使用一对多的广播通信方式,因此过程比较复杂。广播信道上连接的主机很多,因此必须使用专用的共享信道协议来协调这些主机的数据发送。(使用CSMA/CD协议) 3)数据链路层的三个基本问题 封装成帧:封装成帧(framing)就是在一段数据(IP数据报)的前后分别添加首部和尾部,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帧。 透明传输:“在数据链路层透明传送数据”表示无论什么样的比特组合的数据,都能够按照原样没有差错地通过这个数据链路层。由于帧的开始和结束的标记使用专门指明的控制字符,因此,所传输的数据中的任何8比特的组合一定不允许和用作帧定界的控制字符的比特编码一样,否则就会出现帧定界的错误。 解决方法是字节填充(字符填充):在数据中出现控制字符“SOH”或“EOT”的前面插入一个转义字符“ESC”,接受方处理时删除这个插入的转义字符。 差错检测:使用循环冗余检验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检验范围是整个帧(包括首尾部和数据部分)。 3.2 使用点对点信道的数据链路层 1)链路和数据链路 链路:从一个结点到相邻结点的一段物理线路(有线或无线),而中间没有任何其他的交换结点。 数据链路

网络基础

两盒软妹~` 提交于 2020-01-16 20:52:27
一、互联网协议 说到为什么要有互联网,就能想到没有网的电脑就只能玩单机了。现在的人要是没有网没有WiFi那可就抓狂了。互联网(英语:Internet),又称网际网路或音译因特网、英特网,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定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巨大国际网络。有了互联网才能进行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远距离交换等操作。 其实两台计算机之间通信与两个人打电话之间通信的原理是一样的。中国有很多地区,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方言,为了全中国人都可以听懂,大家统一讲普通。如果想和外国人进行交流就使用国际通用的语言——英语。互联网协议就相当于计算机界的英语,想让所有的计算机都能进行交流沟通,就需要在一个统一的标准下来玩。那么连接两台计算机之间的internet实际上就是一系列统一的标准,这些标准称之为互联网协议,互联网的本质就是一系列的协议,总称为‘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 Suite)。   互联网协议的功能:定义计算机如何接入internet,以及接入internet的计算机通信的标准。 二、TCP/IP五层协议 互联网协议按照功能不同分为OSI七层或TCP/IP五层或TCP/IP四层。 1、物理层 物理层由来:孤立的计算机之间要想一起玩,就必须接入internet,言外之意就是计算机之间必须完成组网。 物理层功能:主要是基于电器特性发送高低电压

Android车载以太网开发总结

 ̄綄美尐妖づ 提交于 2020-01-13 04:07:36
1 以太网Framework配置 1.1 Common Configurations In frameworks/base/core/res/res/values/config.xml, search networkAttributes, append the following line <item>"ethernet,9,9,0,-1,true"</item> , which is illustrated as below: [Connection name], [ConnectivityManager.TYPE_xxxx], [associated radio-type], [priority], [restoral-timer(ms)], [dependencyMet] Then search radioAttributes, append the following line <item>”9,1”</item>, which is illustrated as below: [ConnectivityManager connectionType],[simultaneous connection types] For tethering, search config_tether_upstream_types, Add <item>9</item> In 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