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价

ETF溢价产生原因分析,别买贵了

落花浮王杯 提交于 2020-03-15 23:22:46
前几篇分析国外主要指数的文章都提到一点,场内购买指数基金要注意溢价。 如果在溢价过高时买入,就亏了。 今天来详细说说溢价这个问题,溢价主要产生于场内购买ETF的时候,我们先来了解下ETF。 01 ETF,即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 它是一种特殊的指数基金,最主要的特点是可交易性,在券商软件里,你可以像买卖股票那样购买ETF份额。 和普通指数基金一样,ETF也可以申购和赎回。不过申购比较麻烦,而且门槛很高。 举个例子,如果你要申购上证50ETF,根据基金公司公布的申购单,买相应数量的股票,拿股票换ETF基金。 申购单位100万份起。 所以投资ETF有两种方式,一是从基金公司申购,门槛高;二是从其他投资者手里买入。 那么溢价是如何产生的? 02 溢价的产生和ETF的两种不同的投资方式有关,这带来两个价格指标:基金净值和交易价格。 申购以净值申购,买入则以交易价格买入。 当交易价格大于净值时,就产生溢价。与之相对,折价就是交易价格小于净值。 由于价格在交易时间内会一直变动,而净值要等到股市收盘后,基金公司才能计算出来。 在交易时间买入ETF,如何判断是否溢价呢? 这是就需要看ETF的IOPV值,IOPV值是交易所计算的实时估计净值,供投资者参考,如下图: 参考净值15秒刷新一次,如果交易价格大于IOPV,则出现溢价。 一般股票交易软件或手机APP都可以查到IOPV,有的可能没有

国开-国债利差形成的猜想

こ雲淡風輕ζ 提交于 2019-12-01 19:03:00
目录 国开-国债利差形成的猜想 常见解释及其缺陷 从“风险溢价”的角度理解利差 税制差别形成的市场分割 用风险溢价解释利差的动态 对投资的指导意义 国开-国债利差形成的猜想 常见解释及其缺陷 税制差异 对利息征税的比例通常是恒定不变的,显然不能与利差的大幅动态变化相匹配。 流动性差异 以 10 年期债券为例,活跃国债每日的成交量在一二百笔,与次活跃国开债相当。个人以为,二者流动性的差异与至少几十个 bp 的利差不相称。 信用差异 目前,绝大部分参与国债与国开债交易的机构均来自国内。尽管发行主体不一致,但国内机构普遍将二者等同视为国家政府背书的无风险债券,信用利差是显然不存在的。 从“风险溢价”的角度理解利差 首先明确一个现代金融学的基本观点: 对于风险更大的资产,市场要求该资产提供更大的预期回报,预期回报减去同期无风险回报便是资产的风险溢价 。 应用于债券市场的话,就是说风险更大的债券,到期收益率更高。到期收益率可以理解为没有再投资风险的债券预期回报率,同期的无风险回报可以用短期无风险债券的利率表示。 税制差别形成的市场分割 同为无风险债券,国债在税收制度上的优势更容易吸引 配置性资金 的投入,在配置性资金作为主导力量的前提下,“投机性资金”不容易发现或营造短期交易性机会。因此,投机性资金被“排挤”到另一个无风险债券市场——国开债。 投机性资金比例的提高导致国开债的利率风险大于国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