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

与周老师会谈之后的感想

こ雲淡風輕ζ 提交于 2019-12-04 09:29:14
星期五,我见到了我们的恩师——周筠。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在此之前,她在我心中是一个很有书香气并且人情练达的人。在此之前,我以为我们相隔万里,无缘相见。居然,就在昨晚见到了她本人。 我成为助教后,周老师和彭老师是我坚强的后盾。周老师在这期间也送过不少书给我们。以前我很少翻阅这类书籍,感觉很深奥。可是是周老师送给我的呀!既然她挑了这本书给我,必定是适合我的呀!打开一看,一本比一本惊艳。我最喜欢是《态度》这本书。感觉吴军老师的女儿上辈子一定是拯救了银河系才会有这样的好爸爸。 周老师昨天有跟我们聊到读书这个话题,她从小就热爱阅读。当然,从她谈吐当中就能感受到。跟她的谈话让我大开眼界,从《构建之法》到吴军老师的《数学通识》。这些书不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可以运用到生活的方法。列举了许多生活中的例子。同时也帮我解决了工作中的一些问题。老师还特别关心我们的健康,让我们多锻炼。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 我感觉我在老师面前无处遁形,似乎我想什么,老师都知道。我们现在的困难老师也懂得!在她眼里,似乎万事都有解决的方法。从来没有追过星的我,突然特别崇拜周老师。老师说,按照我们这么努力下去,可以迎来邹老师的讲座,真的令我无比的兴奋。 我觉得很有必要建立一个知识的“生态系统",让我们的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周老师建议我们开展一个阅读角,能让我们扩大视野。对于我这个喜欢借书不喜欢买书的人,真的无比的开心。

《数学之美》--吴军

孤街醉人 提交于 2019-11-30 14:12:44
前段时间开始看吴军写的一本很经典的书--《数学之美》。 然后下面是我的读书小笔记(回忆一下,看自己看进去多少东西): 关于数学的重新认识: 从小学到大的数学,在我的认知里,数学就是计算,推理+证明。这本书从人类的起源来演绎了数学的由来。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就是: 数学:就是通过学习获取知识。 世界万物皆可量化,这就意味着全都脱离不了数学。 图论和网络爬虫 这里讲到 哥尼斯 堡的 七座桥 问题,可以简化成下面的图例: 命题:从从以上图中任意一个节点出发,要求必须经过每一个线段且不能有任意重复经过的地方,并且要求最终回到起点的位置。 证明其是否有可行的方案。 证明: pass 上面研究 哥尼斯 堡的 七座桥问题就是图论。 图论是离散数学的一个分支。 图论中的图是由若干给定的点及连接两点的线所构成的图形,这种图形通常用来描述某些事物之间的某种特定关系,用点代表事物,用连接两点的线表示相应两个事物间具有这种关系。 那么网络爬虫又跟图论有什么关系呢? 网络爬虫就是获取网络中的网页数据,这里我们讲的主要偏向通用爬虫,也就是搜索引擎的爬取模式。我们将网络上的每一个页面看成一个特定的点,网页的url看成点与点之间的连线。于是整个网络上的网页就形成成了图论中的网状结构图。那么爬虫从任意一个节点出发,无论使用BFS还是DFS都能将整个网络的资源获取到,当然不只是BFS和DFS这两种遍历方法那么简单。

第一次算法作业

↘锁芯ラ 提交于 2019-11-29 02:32:00
一、编码规范 华为公司编码规范:https://blog.csdn.net/sdfgh2046/article/details/12424287。 二、数学之美观后感 观看了一些数学之美的篇章,发现吴军博士对于编码和数学这一块有着详细的见解,他将我们常见的一些数学模型,基本算法,可以很好的解释出来,并对生活中的例子也可以很好的用算法之类的来解决,我主要观看了吴军博士对于“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 一个篮子里-最大熵模型 ”以及“ 闪光的不一定是金子 -- 谈谈搜索引擎作弊问题(Search Engine Anti-SPAM)”两篇文章。 最原始的最大熵模型的训练方法是一种称为通用迭代算法 GIS(generalized iterative scaling) 的迭代 算法。GIS 的原理并不复杂,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假定第零次迭代的初始模型为等概率的均匀分布。 2. 用第 N 次迭代的模型来估算每种信息特征在训练数据中的分布,如果超过了实际的,就把相应的模型参数变小;否则,将它们便大。 3. 重复步骤 2 直到收敛。吴军博士将最大熵模型简化算法推导出来,并对此有深入了解,当年最早改进的达拉皮垂兄弟通过用于最大熵模型和其他一些先进的数学工具对股票预测,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此可见信息处理在很多方面都很有用。 闪光的不一定是金子这篇文章讲的时搜索引擎作弊的问题

从吴军老师的基因论谈起

杀马特。学长 韩版系。学妹 提交于 2019-11-27 19:13:43
从吴军老师的基因论谈起 由来 吴军老师在《浪潮之巅》中对公司基因这个话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我和李开复以及许多优秀的管理者探讨过为什么一些公司进入成熟期以后,很难在新领域获得成功。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一个在某个领域特别成功的大公司一定已经被优化得非常适应这个市场,它的文化、做事方式、商业模式、市场定位等等已经非常适应,甚至过分适应自己传统的市场。这使得该公司获得成功的内在因素会渐渐地、深深地植入该公司,可以讲这是公司的基因” 而在余晟老师之前写的一篇博客中,对这个概念进行了讨论, “虽然不认为“企业基因论就是马后炮”,也很感谢吴军老师大力普及的“企业基因论”,因为它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提醒我们看到企业运行中影响深远而又难以察觉的潜在惯性,在深入新的领域时,不能想当然,要做好足够的准备” 《浪潮之巅》是一本出版了近8年的书,最近又发布了新版,再度掀起了一番讨论的浪潮,前不久吴军老师在CSDN的专访中也提到了这些问题,他说 “在2006年到2007年,基因论在我脑子里已经成形,对IT行业的危机感,也是在那时形成。因为当产品市场份额占到50%,就很难扩大市场份额。所以每当一个新产品占有很大市场份额时,我们就会产生危机感,就会不断想办法做新产品。 ” 吴军老师是我们钦佩的IT领域著名的科学家,他的《数据之美》《文明之光》和《浪潮之巅》等书都是非常优秀的著作,阅读他的书,不仅仅能够增长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