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如果流浪,大数据究竟能做什么?
每条大街小巷,每个人的嘴里,见面第一句话,就是:「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过了个春节,一眨眼的功夫,当初不太被人看好的《流浪地球》就悄然脱颖而出,蜕变成了「流量地球」?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从剧情、特效到配乐演员几乎都全部在线,口碑也一直蹭蹭蹭往上涨。但有那么一些细节,我看完总觉得非常不服气!比如:好好的杭州城,一个镜头都没出现,一群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了半天,却突然说没就没了?!!! 看到这里,可气的我差点哇的一声哭了出来!于是,物理不好天文学知识也空白的我,只好挑灯熬夜查阅各类资料,遍历中外古籍。终于,在一篇文章里找到了深得我心的答案:以杭州的地质条件,是不可能建任何行星发动机的!而且,流浪地球这个计划,听起来实在是太浪漫了,以至于我们不想承认它几乎不可能实现…… 但今天,我想抛开《流浪地球》中那些不科学的部分,分场景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或许你不太关心我们的工作在彼时,会以怎样科学有效的形式继续下去呢? 从地球原有轨道到遥远的比邻星,按照小说描述,这是一场长达 2500 年、需要 100 代人才能完成的恢弘计划。在这个计划中,首先要有一个强有力的联合政府。 作为一个恢弘计划的组织者,联合政府必然要具有坚定不移的目标、准确的数据采集加工能力,精准的建模分析能力,基于数据的理智决策能力,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以及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作为基础能力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