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per

深度长文:大瘟疫追凶

怎甘沉沦 提交于 2021-02-18 07:58:56
大概,不少国人对疫情认知的分水岭出现在1月23日的武汉“封城”。诚然,“封城”是一种比较极端的隔离方法。在历史上,为遏制传染病传播,隔离的手段已被人类使用了近七百年。 历史上的隔离 This pestilence was so powerful that it was transmitted to the healthy by contact with the sick. —— Giovanni Boccaccio 世界历史上出现过三次大的传染病事件, 史称“三次全球大流行”(下称大瘟疫,pandemics) 。第一次大瘟疫也叫“查士丁尼大瘟疫”,发生在公元541年。当时,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大帝励精图治,东征西讨,收复大量失地。不巧,一场大瘟疫迅速席卷欧洲。查士丁尼大帝采用了各种办法阻止瘟疫,也包括简单的隔离措施,然而,他失败了,一代雄主统一罗马帝国的梦想就此化为泡影 [1] 。 真正意义上隔离(quarantine)的出现与第二次大瘟疫(即黑死病大瘟疫)有关 。1347-1350年之间,据称至少2000万人死于这场席卷欧亚大陆的万分恐怖的大型瘟疫。之所以成为黑死病,一般认为是按其症状 acral necrosis,患者皮肤因皮下出血变黑。 人们在长时间和传染病斗争的过程中慢慢意识到,将病人隔离起来,似乎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1377年,在杜布罗夫尼克(Dubrovnik

Linux学习:Linux基础命令集(2)

余生长醉 提交于 2021-01-01 07:02:30
本次记录以下命令如mkdir, rmdir, tree, dirname,basename, cat, tac, more, less, tail, head, touch, file, cp, mv, rm, wc, cut, sort, uniq的使用格式、常用选项及它们有哪些使用实例等。 目录管理相关命令 1. mkdir 创建新目录命令 创建新目录命令格式: mkdir [OPTION]... /PATH/TO/SOMEWHERE OPTION: -p 递归创建目标目录包含上层目录 [root@www ~]# mkdir -p /test/test1 -v 显示创建过程 [root@www ~]# mkdir -pv /lab/lab1 mkdir: created directory `/lab' mkdir: created directory `/lab/lab1' 2. rmdir 删除目录命令 目录需要一层一层地删除才行,而且被删除的目录里面必定不能存在其他的目录或文件,即注意指定目录必须为空。 删除目录命令格式:rmdir [OPTION]... /PATH/TO/SOMEWHERE OPTION: -p 递归删除目标目录包含上层目录 [root@www ~]# rmdir -p /test/test1 3. tree 树状目录显示命令 以树形方式显示目录结构。

阿里云服务器Intel Xeon Platinum 8163(Skylake)CPU处理器性能评测

断了今生、忘了曾经 提交于 2020-10-22 19:07:13
阿里云ECS云服务器Intel Xeon(Skylake) Platinum 8163 处理器,2.5GHz的主频,计算性能稳定,码笔记分享Intel Xeon Platinum 8163(Skylake)CPU处理器性能评测及搭载ECS云服务器实例规格表: Intel Xeon Platinum 8163(Skylake) Intel Xeon(Skylake) Platinum 8163 CPU处理器,Skylake架构,2.5GHz主频,系阿里云第四代服务器采用的CPU处理器,计算性能稳定。目前搭载这款CPU处理的ECS云服务器实例规格有很多,码笔记分享详细ECS实例规格: 搭载Intel Xeon(Skylake) Platinum 8163处理器ECS实例规格 阿里云ECS云服务器搭载 Intel Xeon(Skylake) Platinum 8163 CPU处理器的ECS实例规格如下: 通用型实例规格族g5 存储增强型实例规格族g5se 网络增强型实例规格族g5ne 密集计算型实例规格族ic5 计算型实例规格族c5 内存型实例规格族r5 大数据存储密集型实例规格族d2s 本地SSD型实例规格族i2 本地SSD型实例规格族i2g 本地SSD型实例规格族i2ne 本地SSD型实例规格族i2gne 通用网络增强型实例规格族sn2ne 计算网络增强型实例规格族sn1ne

英特尔20GB数据被黑客泄漏!包含未发芯片文件,内部密码多为intel123

穿精又带淫゛_ 提交于 2020-08-14 12:31:35
大数据文摘出品 来源:Arstechnica 近日,英特尔发生了一起重大的数据泄漏事故,超过20GB的专有数据和源代码被放在了网上。 这20GB的泄漏数据不仅量大,而且包含的内容非常重要,文摘菌稍微细数几件: 被泄漏内容包含 英特尔未发布芯片示意图 ;英特尔一直被怀疑的 “后门” 情况也在被泄漏代码中出现;此外,英特尔 为重要客户SpaceX设计的相机驱动程序的文件 也赫然其中。 目前英特尔正在调查这一事件,据安全研究人员称,该泄漏来自今年早些时候的一次数据泄露。 该公司的一位女发言人说,英特尔官员不相信这些数据来自网络入侵,公司仍在努力确定这些材料的最新情况,到目前为止,没有迹象表明这些数据包括任何客户或个人信息。 英特尔的一位高管表示:“我们正在调查这次的泄漏事件。”“该信息似乎来自英特尔资源与设计中心,该中心托管着供我们的客户、合作伙伴和其他已注册访问权限的外部方使用的信息,我们认为,具有访问权限的个人可以下载并共享这些数据。” 泄露的20G包含了哪些内容? 这些泄露数据由瑞士软件工程师Tillie Kottmann发布,他在推特上补充了更多的细节。 Kottmann将这次的数据泄漏称为Exconfidential Lake,Lake是英特尔10纳米芯片平台的内部名称。他们表示,他们从今年早些时候黑入英特尔系统的黑客手中获得了这些数据,这次的黑客攻击在未来会被其他机构模仿。

Nature封面:每天工作21.5小时的AI化学家,8天内完成688个实验,已自主发现一种全新催化剂...

时光总嘲笑我的痴心妄想 提交于 2020-08-14 02:00:53
来源:学术头条 本文约 2000字 ,建议阅读 5分钟。 本文为你介绍 一款人工智能机器人化学家。 日本现代机器人之父大阪大学教授石黑浩曾经表示,“ 人类的进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基因进化,还有一种是技术进化。 而在他看来,技术层面的进化比基因层面的进化要快很多。” 而他说提到的技术层面,就是指未来机器人会代替人类的躯干,帮助人类进行行动。 虽然我们曾在电影中或睡梦里无数次看到过这种场景,但是,当人工智能机器人真的发展到这个地步,我们不免感叹,未来自己还能做什么? 近日,来自利物浦大学的研究人员,成功的开发了一款 人工智能机器人化学家 。 这款机器人化学家 具有人形特征 ,可以在标准实验室中自己工作,像人类一样使用各种实验仪器。然而,与人类不同的是,这种机器人 具有无限的耐心 ,可以 同时考虑数十个维度的变量,每天工作 21.5 个小时 ,剩下的时间用于暂停充电。 更重要地是,这种机器人可以独立思考,自主完成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在第一次测试中,这个 1.75 米高的 AI 机器人在 8 天时间里独立完成了 668 个实验,并研发出了一种全新的化学催化剂 。这一重磅成果,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在最新一期的 Nature 杂志上。 最新一期 Nature 封面 对此,本次研究的领导者、利物浦大学化学和材料系教授 Andrew Cooper 教授表示,“我们的想法是让科研流程化

TikTok北美“接盘”案再反转!微软宣布重启收购,字节跳动回应:竞争对手FB抄袭抹黑

前提是你 提交于 2020-08-12 04:21:54
大数据文摘出品 作者:刘俊寰、魏子敏 短短一个周末,关于 “TikTok能否继续留在美国” ,答案已经经历了多次反转。 目前的最新回应是: 或许可以,但要等待被微软收购以及白宫的首肯 。 继8月1日特朗普明确反对微软“接盘”TikTok后,美国时间8月2日晚,微软突然在官网发布新闻稿,表示 重启TikTok北美业务收购案的相关讨论 。 让我们再回溯一下这三天整个事件的发展经过。 7月31日,根据多家外媒报道,特朗普政府正在计划宣布一项决定,迫使字节跳动放弃抖音海外版TikTok的所有权, 微软或将“接盘”TikTok 。 接着8月1日却迎来美国政府大变脸,《华尔街日报》援引知情人士称, 特朗普明确反对一家美国公司收购TikTok,以及TikTok继续在美运营 。微软收购TikTok一事也暂时搁浅,但也有媒体报道表示,微软与TikTok的谈判 尚未停止 ,两家公司正努力弄清白宫的立场。 美国时间8月2日晚,微软突然在官网发布新闻稿,表示重启收购TikTok北美业务收购案的相关讨论。 在新闻稿中,微软表示将会在接下来的收购洽谈中,针对特朗普的意见做出回应。 同时, 在正式收购之前,微软会对TikTok进行一次完整的安全审查 。 微软还宣布, 最晚将在9月15日 与字节跳动完成TikTok北美业务收购的相关洽谈工作,在此期间,微软会继续和各方保持对话。 此次收购将在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

航空企业如何用「AI利器」提升乘客体验

心不动则不痛 提交于 2020-08-07 14:59:19
云栖号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行业资讯 】 在这里您可以找到不同行业的第一手的上云资讯,还在等什么,快来! “早上好,Jones小姐,欢迎您乘坐从伦敦盖特威克机场买入巴黎的这趟「新常态」航班。请花一点时间,通过您手头的设备或座位背面的提示信息访问我们的门户网站。您可以在这里订购任何食物与饮料,我们的乘务员将立即将其送达。要不要来份您平时最喜欢的拿铁加鸡蛋卷套餐?——点击此处再来一份。” 航空公司掌握的客户数据可以说远超任何其他领域,而且这些信息当中蕴藏着对于运营、效率以及服务有着深远影响的高价值情报。然而,目前大部分航空企业仍然沿用着上世纪八十年代旅游繁盛期遗留下来的传统零售模式。因此,航空公司仍然很难真正捕捉到大量数据,并以有意义的方式将其用于生成洞见。最终,在飞机降落之后,飞机上发生的一切都只能短暂存在于机组人员的头脑当中,很快随着下一趟航班的开启而烟消云散。 但是,时代在变化,COVID-19疫情的全面来袭给航空企业的利润带来沉重打击,也增强了人们对于自动式、无缝化候机与飞行体验的迫切渴望。另外,技术行业还开发出创新型机载系统,帮助航空企业在捕捉大量乘客数据的同时,为远距离乘客提供各类服务。 利用这些创新成果以及对大数据的洞察能力,航空公司将获得超越竞争对手的巨大优势。从预订、值机、登机到乘机,航空公司能够全程跟踪客户群体的各类信息。具体来讲

Postman 基本操作学习

随声附和 提交于 2020-08-05 15:50:13
History 所有使用postman发送的request都会保存在这里。点击之后会在当前Tab打开。 参考: Requests History Environments 这里用来设定当前request 发送时使用的环境,比如这里可以选择“Cooper-Remote.template”或者“header_encode_style”或者“test_demo”,还可以选择“No Environment”,表示当前request不使用任何环境。 环境其实就是多组 key-value 。环境可以被下载保存为JSON文件。也可以导入环境,比如CSV或者JSON文件。 参考: Setting up an environment with variables Using environments to switch contexts 这里的环境其实就是一组key-value的集合。比如选择“Cooper-Remote.template”的话,URL以及Test等等都可以通过{{url}}以及{{items}}来直接使用这些变量。 Global variables 点击眼形图标,可以看到当前可以使用的所有变量:包括选择的Environment的以及其他request添加到Globals里面的变量。 Environment和 Global的区别在于:

工作007,8天完成688次实验,独立发现催化剂:机器人研究员登上Nature封面

馋奶兔 提交于 2020-08-05 02:53:56
今天也要做实验吗?不必了,现在有机器人可以帮忙。 机器之心报道,参与:泽南、张倩。 在化学、生物等领域,不少研究生的生活可以被形容为「7-11」:一周工作 7 天,每天 11 个小时。很多学生需要每天早上八九点来到组里,晚上十点才能离开,周末则是开组会的时间。 近日,来自利物浦大学的研究者开发了一款「007」机器人,一天二十几个小时都泡在实验室里,8 天就能完成 688 个实验,还自己发现了一种高效催化剂,就问你怕不怕? 昨天,这款机器人登上了最新一期《自然》杂志封面。 在化学实验室里,自动化技术正在兴起,但迄今为止我们所说的「自动化」还仅限于一些仪器和定制界面,让部分机械与设备协同工作。利物浦大学的 Andrew Cooper 等人最近使用汽车生产过程中流水线上的工业机器人在湿化学实验室中实现了和人类一样的工作能力。现在,机器人可以使用和人类一样的工具做实验了。 据介绍,这一团队对机器人进行编程,研究了提高聚合物光催化性的能力。在八天的时间里,机器人自动进行了多达 43 批,688 次实验,并找到了活性比初始配方高六倍的光催化剂混合物——如果让人类做同样的事需要花费数月之久。 这款机器人身高 1.75 米,和人的个头差不多,使用的实验设备也和人类相差无几。但它的优势在于,即使每天都泡在实验室它也不会抑郁,24 个小时里有 21.5 小时都拿来工作,剩下 2.5 个小时拿来充电

一次偶然的实验,中国学者意外发现甲醛“克星”,吸附性能高出活性炭近500倍|专访

℡╲_俬逩灬. 提交于 2020-07-29 05:43:24
   “如果没有这场疫情,我们现在应该已经回到国内,推广我们的技术了。” 刘明博士略显遗憾地说道。    上个月,刘明在英国利物浦的研究团队刚刚获得由 Nature Research 评选出的 “最佳技术转化奖” ,他们的研究方向是通过设计一种叫做 “分子笼” 的新型多孔材料,来清除室内空气污染,尤其是令我们深恶痛绝的甲醛。    “这种材料所表现出的净化效果相当惊人,同等质量下对甲醛的吸附效果是常规活性炭的近 500 倍。”    刘明告诉 DeepTech,通过在分子级尺度上调控孔的大小和形状,并根据目标分子引入不同的化学官能团,“分子笼” 材料可以吸附任何常见的空气污染物。 他也因此项技术获得了 2016 年 英国皇家化学会(RSC)创新技术一等奖。   除了捕获空气污染物,“分子笼” 材料还可以被用于气体储存、精细化工分离、氢燃料电池中的质子交换膜,甚至还可以用来分离用于核聚变的燃料: 氘和氚(两种氢的同位素)。      图|通过 “分子陷阱” 捕获空气污染物。(来源:Nature)    源于一次偶然的实验    刘明长期从事功能超分子材料以及多孔材料领域的研究。 在浙江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刘明加入了英国利物浦大学材料创新工场主任安迪 · 库珀(Andy Cooper)教授(“分子笼” 材料领域的开创人)的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如今他有了另外一个身份——新材料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