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封装

浅谈半导体集成电路封装的历程

筅森魡賤 提交于 2020-04-01 18:45:31
http://hi.baidu.com/hieda/blog/item/9c8070465981fc0d6b63e58b.html IC封装历史始于30多年前。当时采用金属和陶瓷两大类封壳,它们曾是电子工业界的“辕马”,凭其结实、可靠、散热好、功耗大、能承受严酷环境条件等优点,广泛满足从消费类电子产品到空间电子产品的需求。但它们有诸多制约因素,即重量、成本、封装密度及引脚数。最早的金属壳是TO型,俗称“礼帽型”;陶瓷壳则是扁平长方形。   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仙童公司开发出塑料双列直插式封装(PDIP),有8条引线。随着硅技术的发展,芯片尺寸愈来愈大,相应地封壳也要变大。到60年代末,四边有引线较大的封装出现了。那时人们还不太注意压缩器件的外形尺寸,故而大一点的封壳也可以接受。但大封壳占用PCB面积多,于是开发出引线陶瓷芯片载体(LCCC)。1976年~1977年间,它的变体即塑料有引线载体(PLCC)面世,且生存了约10年,其引脚数有16个~132个。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发出的四方型扁平封装(QFP)接替了PLCC。当时有凸缘QFP(BQFP)和公制MQFP(MQFP)两种。但很快MQFP以其明显的优点取代了BQFP。其后相继出现了多种改进型,如薄型QFP(TQFP)、细引脚间距QFP(VQFP)、缩小型QFP(SQFP)、塑料QFP(PQFP)、金属QFP

现代IC/LSI工艺PCB封装大全

假如想象 提交于 2020-01-05 01:27:56
1、BGA(ball grid array) 球形触点陈列,表面贴装型封装之一。在印刷基板的背面按陈列方式制作出球形凸点用 以 代替引脚,在印刷基板的正面装配LSI 芯片,然后用模压树脂或灌封方法进行密封。也 称为凸 点陈列载体(PAC)。引脚可超过200,是多引脚LSI 用的一种封装。封装本体也可做得比QFP(四侧引脚扁平封装)小。例如,引脚中心距为1.5mm 的360 引脚 BGA 仅为31mm 见方;而引脚中心距为0.5mm 的304 引脚QFP 为40mm 见方。而且BGA 不 用担心QFP 那样的引脚变形问题。该封装是美国Motorola 公司开发的,首先在便携式电话等设备中被采用,今后在美国有 可 能在个人计算机中普及。最初,BGA 的引脚(凸点)中心距为1.5mm,引脚数为225。现在 也有 一些LSI 厂家正在开发500 引脚的BGA。 BGA 的问题是回流焊后的外观检查。现在尚不清楚是否有效的外观检查方法。有的认为 ,由于焊接的中心距较大,连接可以看作是稳定的,只能通过功能检查来处理。 美国Motorola 公司把用模压树脂密封的封装称为OMPAC,而把灌封方法密封的封装称为 GPAC(见OMPAC 和GPAC)。 2、BQFP(quad flat package with bumper) 带缓冲垫的四侧引脚扁平封装。QFP 封装之一,在封装本体的四个角设置突起

芯片封装(Chip Package)类型70种

吃可爱长大的小学妹 提交于 2019-11-28 02:37:58
http://hi.baidu.com/hieda/blog/item/b105e858ddaef1da9c820493.html 芯片封装:指把硅片上的电路管脚,用导线接引到外部接头处,以便与其它器件连接。 Chip Package: The housing that chips come in for plugging into (socket mount) or soldering onto (surface mount) the printed circuit board. Creating a mounting for a chip might seem trivial to the uninitiated, but chip packaging is a huge and complicated industry. The ability to provide more and more I/O interconnections to a die (bare chip) that is increasingly shrinking in size is an ever-present problem. In addition, the smaller size of the package contributes as much to the

浅谈半导体集成电路封装的历程

孤者浪人 提交于 2019-11-28 02:37:53
http://hi.baidu.com/hieda/blog/item/9c8070465981fc0d6b63e58b.html IC封装历史始于30多年前。当时采用金属和陶瓷两大类封壳,它们曾是电子工业界的“辕马”,凭其结实、可靠、散热好、功耗大、能承受严酷环境条件等优点,广泛满足从消费类电子产品到空间电子产品的需求。但它们有诸多制约因素,即重量、成本、封装密度及引脚数。最早的金属壳是TO型,俗称“礼帽型”;陶瓷壳则是扁平长方形。   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仙童公司开发出塑料双列直插式封装(PDIP),有8条引线。随着硅技术的发展,芯片尺寸愈来愈大,相应地封壳也要变大。到60年代末,四边有引线较大的封装出现了。那时人们还不太注意压缩器件的外形尺寸,故而大一点的封壳也可以接受。但大封壳占用PCB面积多,于是开发出引线陶瓷芯片载体(LCCC)。1976年~1977年间,它的变体即塑料有引线载体(PLCC)面世,且生存了约10年,其引脚数有16个~132个。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发出的四方型扁平封装(QFP)接替了PLCC。当时有凸缘QFP(BQFP)和公制MQFP(MQFP)两种。但很快MQFP以其明显的优点取代了BQFP。其后相继出现了多种改进型,如薄型QFP(TQFP)、细引脚间距QFP(VQFP)、缩小型QFP(SQFP)、塑料QFP(PQFP)、金属Q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