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全面解析RDMA

匿名 (未验证) 提交于 2019-12-03 00:22:01


一、背景介绍

1.1 传统TCP/IP通信模式

传统的TCP/IP网络通信,数据需要通过用户空间发送到远程机器的用户空间。数据发送方需要讲数据从用户应用空间Buffer复制到内核空间的Socket Buffer中。然后Kernel空间中添加数据包头,进行数据封装。通过一系列多层网络协议的数据包处理工作,这些协议包括传输控制协议(TCP)、用户数据报协议(UDP)、互联网协议(IP)以及互联网控制消息协议(ICMP)等。数据才被Push到NIC网卡中的Buffer进行网络传输。消息接受方接受从远程机器发送的数据包后,要将数据包从NIC buffer中复制数据到Socket Buffer。然后经过一些列的多层网络协议进行数据包的解析工作。解析后的数据被复制到相应位置的用户应用空间Buffer。这个时候再进行系统上下文切换,用户应用程序才被调用。以上就是传统的TCP/IP协议层的工作。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希望更快和更轻量级的网络通信。

1.2 通信网络定义



1.4 传统TCP/IP存在的问题

I/O bottleneck瓶颈问题。在高速网络条件下与网络I/O相关的主机处理的高开销限制了可以在机器之间发送的带宽。这里感兴趣的高额开销是数据移动操作和复制操作。具体来讲,主要是传统的TCP/IP网络通信是通过内核发送消息。Messaging passing through kernel这种方式会导致很低的性能和很低的灵活性。性能低下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网络通信通过内核传递,这种通信方式存在的很高的数据移动和数据复制的开销。并且现如今内存带宽性相较如CPU带宽和网络带宽有着很大的差异。很低的灵活性的原因主要是所有网络通信协议通过内核传递,这种方式很难去支持新的网络协议和新的消息通信协议以及发送和接收接口。

二、相关工作

2.1 TCP Offloading Engine


多层网络协议的数据包,这个功能常见于高速以太网接口上,如吉比特以太网(GbE)或10吉比特以太网(10GbE)。

User-Net Networking(U-Net)




三、RDMA详解


RDMA主要有以下三个特性:1.Low-Latency 2.Low CPU overhead 3. high bandwidth

3.1 RDMA 简介

Remote:数据通过网络与远程机器间进行数据传输

Direct:没有内核的参与,有关发送传输的所有内容都卸载到网卡上

Memory:在用户空间虚拟内存与RNIC网卡直接进行数据传输不涉及到系统内核,没有额外的数据移动和复制

Access:send、receive、read、write、atomic操作

3.2 RDMA基本概念

  1. Memory verbs: 包括RDMA read、write和atomic操作。这些操作指定远程地址进行操作并且绕过接收者的CPU。
  2. Messaging verbs:包括RDMA send、receive操作。这些动作涉及响应者的CPU,发送的数据被写入由响应者的CPU先前发布的接受所指定的地址。

目前的RDMA硬件提供一种数据报传输:不可靠的数据报(UD),并且不支持memory verbs。


3.3 RDMA三种不同的硬件实现


目前,大致有三类RDMA网络,分别是Infiniband、RoCE、iWARP。其中,Infiniband是一种专为RDMA设计的网络,从硬件级别保证可靠传输 , 而RoCE 和 iWARP都是基于以太网的RDMA技术,支持相应的verbs接口,如图1所示。从图中不难发现,RoCE协议存在RoCEv1和RoCEv2两个版本,主要区别RoCEv1是基于以太网链路层实现的RDMA协议(交换机需要支持PFC等流控技术,在物理层保证可靠传输),而RoCEv2是以太网TCP/IP协议中UDP层实现。从性能上,很明显Infiniband网络最好,但网卡和交换机是价格也很高,然而RoCEv2和iWARP仅需使用特殊的网卡就可以了,价格也相对便宜很多。

  1. Infiniband,支持RDMA的新一代网络协议。 由于这是一种新的网络技术,因此需要支持该技术的NIC和交换机。
  2. RoCE,一个允许在以太网上执行RDMA的网络协议。 其较低的网络标头是以太网标头,其较高的网络标头(包括数据)是InfiniBand标头。 这支持在标准以太网基础设施(交换机)上使用RDMA。 只有网卡应该是特殊的,支持RoCE。
  3. iWARP,一个允许在TCP上执行RDMA的网络协议。 IB和RoCE中存在的功能在iWARP中不受支持。 这支持在标准以太网基础设施(交换机)上使用RDMA。 只有网卡应该是特殊的,并且支持iWARP(如果使用CPU卸载),否则所有iWARP堆栈都可以在SW中实现,并且丧失了大部分RDMA性能优势。

3.4 RDMA技术


传统上的RDMA技术设计内核封装多层网络协议并且涉及内核数据传输。RDMA通过专有的RDMA网卡RNIC,绕过内核直接从用户空间访问RDMA enabled NIC网卡。RDMA提供一个专有的verbs interface而不是传统的TCP/IP Socket interface。要使用RDMA首先要建立从RDMA到应用程序内存的数据路径 ,可以通过RDMA专有的verbs interface接口来建立这些数据路径,一旦数据路径建立后,就可以直接访问用户空间buffer。

3.5 RDMA整体系统架构图



3.6 RDMA技术详解

RDMA 的工作过程如下:

1)当一个应用执行RDMA 读或写请求时,不执行任何数据复制.在不需要任何内核内存参与的条件下,RDMA 请求从运行在用户空间中的应用中发送到本地NIC( 网卡)。

2) NIC 读取缓冲的内容,并通过网络传送到远程NIC。

3) 在网络上传输的RDMA 信息包含目标虚拟地址内存钥匙数据本身.请求既可以完全在用户空间中处理(通过轮询用户级完成排列) ,又或者在应用一直睡眠到请求完成时的情况下通过系统中断处理.RDMA 操作使应用可以从一个远程应用的内存中读数据或向这个内存写数据。

4) 目标NIC 确认内存钥匙,直接将数据写人应用缓存中.用于操作的远程虚拟内存地址包含在RDMA 信息中。

3.7 RDMA操作细节

消息队列的点对点通信,每个应用都可以直接获取自己的消息,无需操作系统和协议栈的介入。
Channel-IO连接之上。当应用需要通信时,就会创建一条Channel连接,每条Channel的首尾端点是两对Queue Pairs(QP)。每对QP由Send Queue(SQ)Receive Queue(RQ)构成,这些队列中管理着各种类型的消息。QP会被映射到应用的虚拟地址空间,使得应用直接通过它访问RNIC网卡。除了QP描述的两种基本队列之外,RDMA还提供一种队列Complete Queue(CQ),CQ用来知会用户WQ上的消息已经被处理完。

Work Request(WR),WR中描述了应用希望传输到Channel对端的消息内容,WR通知QP中的某个队列Work Queue(WQ)。在WQ中,用户的WR被转化为Work Queue Element(WQE)的格式,等待RNIC的异步调度解析,并从WQE指向的Buffer中拿到真正的消息发送到Channel对端。


3.7.1 RDAM单边操作 (RDMA READ)

READ和WRITE是单边操作,只需要本端明确信息的源和目的地址,远端应用不必感知此次通信,数据的读或写都通过RDMA在RNIC与应用Buffer之间完成,再由远端RNIC封装成消息返回到本端。

对于单边操作,以存储网络环境下的存储为例,数据的流程如下:



RNIC会把它们连同自身存储地址VA到封装RDMA READ请求,将这个消息请求发送给B,这个过程A、B两端不需要任何软件参与,就可以将B的数据存储到B的VA虚拟地址。

单边操作传输方式是RDMA与传统网络传输的最大不同,只需提供直接访问远程的虚拟地址,无须远程应用的参与其中,这种方式适用于批量数据传输。

3.7.2 RDMA 单边操作 (RDMA WRITE)

对于单边操作,以存储网络环境下的存储为例,数据的流程如下:



RNIC会把它们连同自身发送地址VA到封装RDMA WRITE请求,这个过程A、B两端不需要任何软件参与,就可以将A的数据发送到B的VB虚拟地址。

单边操作传输方式是RDMA与传统网络传输的最大不同,只需提供直接访问远程的虚拟地址,无须远程应用的参与其中,这种方式适用于批量数据传输。


对于双边操作为例,主机A向主机B(下面简称A、B)发送数据的流程如下:

对于A,WQ=SQ,WQE描述指向一个等到被发送的数据;对于B,WQ=RQ,WQE描述指向一块用于存储数据的Buffer


双边操作与传统网络的底层Buffer Pool类似,收发双方的参与过程并无差别,区别在零拷贝、Kernel Bypass,实际上对于RDMA,这是一种复杂的消息传输模式,多用于传输短的控制消息。

易学教程内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或用户发布的内容,如有违反法律规定的内容欢迎反馈
该文章没有解决你所遇到的问题?点击提问,说说你的问题,让更多的人一起探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