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深度学习(DNN)构建推荐系统 - Deep Neural Networks for YouTube Recommendations论文精读
虽然国内必须翻墙才能登录YouTube,但想必大家都知道这个网站。基本上算是世界范围内视频领域的最大的网站了,坐拥10亿量级的用户,网站内的视频推荐自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本文就focus在YouTube视频推荐的DNN算法,文中不但详细介绍了Youtube推荐算法和架构细节,还给了不少practical lessons and insights,很值得精读一番。下图便是YouTube APP视频推荐的一个例子。
在推荐系统领域,特别是YouTube的所在视频推荐领域,主要面临三个挑战:- 规模大:用户和视频的数量都很大,只能适应小规模数据集的算法就不考虑了。
- 更新快:youtube视频更新频率很高,每秒有小时级别的视频上传,需要在新发布视频和已有存量视频间进行balance。更新快(实时性)的另一方面的体现是用户实时行为切换很快,模型需要很好的追踪用户的实时行为。
- 噪音:噪音主要体现在用户的历史行为往往是稀疏的并且是不完整的,并且没有一个明确的ground truth的满意度signal,我们面对的都是noisy implicit feedback signals。噪音另一个方面就是视频本身很多数据都是非结构化的。这两点对算法的鲁棒性提出了很高的挑战。
之所以要在推荐系统中应用DNN解决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google内部在机器学习问题上的通用solution的趋势正转移到Deep learning,系统实际部署在基于tensorflow的GoogleBrain上。
一、系统概览
在工业界工作的同学对下图的系统划分并不陌生。整个推荐系统分为candidate generation(淘宝称为Matching,后面用Matching代替)和Ranking两个阶段。Matching阶段通过i2i/u2i/u2u/user profile等方式“粗糙”的召回候选商品,Matching阶段视频的数量是百级别了;Ranking阶段对Matching后的视频采用更精细的特征计算user-item之间的排序分,作为最终输出推荐结果的依据。
之所以把推荐系统划分成Matching和Ranking两个阶段,主要是从性能方面考虑的。Matching阶段面临的是百万级视频,单个视频的性能开销必须很小;而Ranking阶段的算法则非常消耗资源,不可能对所有视频都算一遍,实际上即便资源充足也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往往来说通不过Matching粗选的视频,大部分在Ranking阶段排名也很低。接下来分别从Matching和Ranking阶段展开介绍。二、Matching
2.1 问题建模
我们把推荐问题建模成一个“超大规模多分类”问题。即在时刻
,为用户(上下文信息)在视频库中精准的预测出视频的类别(每个具体的视频视为一个类别,即为一个类别),用数学公式表达如下:很显然上式为一个softmax多分类器的形式。向量是<user, context>信息的高纬“embedding”,而向量则是视频 j 的embedding向量。所以DNN的目标就是在用户信息和上下文信息为输入条件下学习用户的embedding向量。用公式表达DNN就是在拟合函数。而这种超大规模分类问题上,至少要有几百万个类别,实际训练采用的是Negative Sampe,类似于word2vec的Skip-Gram方法,类似我专栏的第一篇文章 DNN论文分享 - Item2vec: Neural Item Embedding for Collaborative Filtering 的item-embedding用的方法。
2.2 模型架构
整个模型架构是包含三个隐层的DNN结构。输入是用户浏览历史、搜索历史、人口统计学信息和其余上下文信息concat成的输入向量;输出分线上和离线训练两个部分。离线训练阶段输出层为softmax层,输出2.1公式表达的概率。而线上则直接利用user向量查询相关商品,最重要问题是在性能。我们利用类似局部敏感哈希(Locality Sensitive Hashing,不展开介绍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这篇论文 An Investigation of Practical Approximate Nearest Neighbor Algorithms)的算法为用户提供最相关的N个视频。
2.3 主要特征
类似于word2vec的做法,每个视频都会被embedding到固定维度的向量中。用户的观看视频历史则是通过变长的视频序列表达,最终通过加权平均(可根据重要性和时间进行加权)得到固定维度的watch vector作为DNN的输入。
除历史观看视频外的其他signal:
其实熟悉Skip-Gram方法的同学很容易看出来,2.1把推荐问题定义为“超大规模多分类”问题的数学公式和word2vec的Skip-Gram方法的公式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user_vec是通过DNN学习到的,而引入DNN的好处则是任意的连续特征和离散特征可以很容易添加到模型当中。同样的,推荐系统常用的矩阵分解方法虽然也能得到user_vec和item_vec,但同样是不能嵌入更多feature。
主要特征:
- 历史搜索query:把历史搜索的query分词后的token的embedding向量进行加权平均,能够反映用户的整体搜索历史状态
- 人口统计学信息:性别、年龄、地域等
- 其他上下文信息:设备、登录状态等
“Example Age” (视频上传时间)特征
视频网络的时效性是很重要的,每秒YouTube上都有大量新视频被上传,而对用户来讲,哪怕牺牲相关性代价,用户还是更倾向于更新的视频。当然我们不会单纯的因为一个视频新就直接推荐给用户。
因为机器学习系统在训练阶段都是利用过去的行为预估未来,因此通常对过去的行为有个隐式的bias。视频网站视频的分布是高度非静态(non-stationary)的,但我们的推荐系统产生的视频集合在视频的分布,基本上反映的是训练所取时间段的平均的观看喜好的视频。因此我们我们把样本的 “age” 作为一个feature加入模型训练中。从下图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加入“example age” feature后和经验分布更为match。
2.4 label and context selection
在有监督学习问题中,最重要的选择是label了,因为label决定了你做什么,决定了你的上限,而feature和model都是在逼近label。我们的几个设计如下:
- 使用更广的数据源:不仅仅使用推荐场景的数据进行训练,其他场景比如搜索等的数据也要用到,这样也能为推荐场景提供一些explore。
- 为每个用户生成固定数量训练样本:我们在实际中发现的一个practical lessons,如果为每个用户固定样本数量上限,平等的对待每个用户,避免loss被少数active用户domanate,能明显提升线上效果。
- 抛弃序列信息:我们在实现时尝试的是去掉序列信息,对过去观看视频/历史搜索query的embedding向量进行加权平均。这点其实违反直觉,可能原因是模型对负反馈没有很好的建模。
- 不对称的共同浏览(asymmetric co-watch)问题:所谓asymmetric co-watch值的是用户在浏览视频时候,往往都是序列式的,开始看一些比较流行的,逐渐找到细分的视频。下图所示图(a)是hled-out方式,利用上下文信息预估中间的一个视频;图(b)是predicting next watch的方式,则是利用上文信息,预估下一次浏览的视频。我们发现图(b)的方式在线上A/B test中表现更佳。而实际上,传统的协同过滤类的算法,都是隐含的采用图(a)的held-out方式,忽略了不对称的浏览模式。
2.4 不同网络深度和特征的实验
简单介绍下我们的网络构建过程,采用的经典的“tower”模式搭建网络,基本同2.2所示的网络架构,所有的视频和search token都embedded到256维的向量中,开始input层直接全连接到256维的softmax层,依次增加网络深度(+512-->+1024-->+2048--> ...)。
下图反映了不同网络深度(横坐标)下不同特征组合情况下的holdout-MAP(纵坐标)。可以很明显看出,增加了观看历史之外的特征很明显的提升了预测得准确率;从网络深度看,随着网络深度加大,预测准确率在提升,但继续增加第四层网络已经收益不大了。
三、Ranking
Ranking阶段的最重要任务就是精准的预估用户对视频的喜好程度。不同于Matching阶段面临的是百万级的候选视频集,Ranking阶段面对的只是百级别的商品集,因此我们可以使用更多更精细的feature来刻画视频(item)以及用户与视频(user-item)的关系。比如用户可能很喜欢某个视频,但如果list页的用的“缩略图”选择不当,用户也许不会点击,等等。
此外,Matching阶段的来源往往很多,没法直接比较。Ranking阶段另一个关键的作用是能够把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有效的ensemble。
在目标的设定方面,单纯CTR指标是有迷惑性的,有些靠关键词吸引用户高点击的视频未必能够被播放。因此设定的目标基本与期望的观看时长相关,具体的目标调整则根据线上的A/B进行调整。
3.1 模型架构
Ranking阶段的模型和Matching基本相似,不同的是training最后一层是一个weighted LR层,而serving阶段激励函数用的是
,具体在3.3阐述。3.2 特征表达
a). Feature Engineering:
尽管深度学习在图像、语音和NLP等场景都能实现end-to-end的训练,没有了人工特征工程工作。然而在搜索和推荐场景,我们的很难吧原始数据直接作为FNN的输入,特征工程仍然很重要。而特征工程中最难的是如何建模用户时序行为(temporal sequence of user actions),并且关联这些行为和要rank的item。
我们发现最重要的Signal是描述用户与商品本身或相似商品之间交互的Signal,这与Facebook在14年提出LR+GBDT模型的paper(Practical Lessons from Predicting Clicks on Ads at Facebook)中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比如我们要度量用户对视频的喜欢,可以考虑用户与视频所在频道间的关系:
- 数量特征:浏览该频道的次数?
- 时间特征:比如最近一次浏览该频道距离现在的时间?
这两个连续特征的最大好处是具备非常强的泛化能力。另外除了这两个偏正向的特征,用户对于视频所在频道的一些PV但不点击的行为,即负反馈Signal同样非常重要。
另外,我们还发现,把Matching阶段的信息传播到Ranking阶段同样能很好的提升效果,比如推荐来源和所在来源的分数。
b). Embedding Categorical Features
NN更适合处理连续特征,因此稀疏的特别是高基数空间的离散特征需要embedding到稠密的向量中。每个维度(比如query/user_id)都有独立的embedding空间,一般来说空间的维度基本与log(去重后值得数量)相当。实际并非为所有的id进行embedding,比如视频id,只需要按照点击排序,选择top N视频进行embedding,其余置为0向量。而对于像“过去点击的视频”这种multivalent特征,与Matching阶段的处理相同,进行加权平均即可。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同维度不同feature采用的相同ID的embedding是共享的(比如“过去浏览的视频id” “seed视频id”),这样可以大大加速训练,但显然输入层仍要分别填充。
c). Normalizing Continuous Features
众所周知,NN对输入特征的尺度和分布都是非常敏感的,实际上基本上除了Tree-Based的模型(比如GBDT/RF),机器学习的大多算法都如此。我们发现归一化方法对收敛很关键,推荐一种排序分位归一到[0,1]区间的方法,即
,累计分位点。除此之外,我们还把归一化后的
的根号和平方作为网络输入,以期能使网络能够更容易得到特征的次线性(sub-linear)和(super-linear)超线性函数。3.3 建模期望观看时长
我们的目标是预测期望观看时长。有点击的为正样本,有PV无点击的为负样本,正样本需要根据观看时长进行加权。因此,我们训练阶段网络最后一层用的是 weighted logistic regression。
正样本的权重为观看时长
,负样本权重为1。这样的话,LR学到的odds为:其中是总的样本数量,是正样本数量,是第正样本的观看时长。一般来说,k相对N比较小,因此上式的odds可以转换成,其中是点击率,点击率一般很小,这样odds接近于,即期望观看时长。因此在线上serving的inference阶段,我们采用作为激励函数,就是近似的估计期望的观看时长。3.4 不同隐层的实验
下图的table1是离线利用hold-out一天数据在不同NN网络结构下的结果。如果用户对模型预估高分的反而没有观看,我们认为是预测错误的观看时长。weighted, per-user loss就是预测错误观看时长占总观看时长的比例。
我们对网络结构中隐层的宽度和深度方面都做了测试,从下图结果看增加隐层网络宽度和深度都能提升模型效果。而对于1024-->512-->256这个网络,测试的不包含归一化后根号和方式的版本,loss增加了0.2%。而如果把weighted LR替换成LR,效果下降达到4.1%。
四、总结虽然早就读过这篇文章,但是精读之后,发现新收获仍然不少。对于普通的学术论文,重要的是提供一些新的点子,而对于类似google这种工业界发布的paper,特别是带有practical lessons的paper,很值得精读。另外一点就是,论文中提到的一些insight和我们在淘宝商品搜索排序场景的一些insight非常的契合,读来别有感觉。
最后安利下我们team的招聘,对淘宝搜索排序感兴趣的同学欢迎邮件我 qingsong.huaqs@taobao.com,来淘宝,一起成长!
转载:https://zhuanlan.zhihu.com/p/25343518?hmsr=toutiao.io&utm_medium=toutiao.io&utm_source=toutiao.io